文言文比例》比文言文比例更重要的事—從北美語文高智能教育談國文教改

2018-09-16 09:00

? 人氣

由此觀之,美加英文所謂高智能語文課程不僅古文比例極低,亦不限於本國作家作品,甚至原著並不以英文書寫(涵蓋日文、法文、德文等等);即使以古英文書寫的莎士比亞,學生閱讀的也是古英文與現代英文對照本,上課教學重點不在解釋,因為註釋就寫在書上,或開放在網路上,學生可自行閱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的老師王德威教授曾說,在西方中學以上和大學本科,都有原文經典的課程,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開始讀,學習的國家和文化也涵蓋法國、英國到北美, 並以此反對下修古文比例。然而據個人所知,近十年北美高中課程幾乎從未納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就算少數老師教授,整個高中課程也不過一兩篇,所占比例不及百分之一。民族或地域認同亦非選擇教材的標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是希臘人)。換句話說,北美(其實不只北美、歐洲亦是)的高智能語文教育並不以有能力閱讀古典作品為高智能的表現為準;更有甚者,他們對文學或語文定義更廣,不只是限於文章,還包括長/短篇小說、劇本、視覺文學 (graphic novel)諸多類型。

我不禁想像若要在台灣實現類似IB課程的教學目標:

「期盼學生從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學習賞析批判的技巧,發展個人口語/文字的表達能力,檢視語文如何延續、挑戰人類思維模式,及從多元角度認識文化差異」。

再回顧上述AP及IB英文課程的評量方式(作業和試題)所涉及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表達技巧,什麼樣國文教材可以負此重任?

不教古文,教什麼?

讀到台灣新聞提及有些國高中國文老師反問不教古文,則上課不知可以教什麼?令人錯愕!有今天日益龐大的網路資料庫做資源後盾,解釋字義可能是教師最不需要擔心的學習環節;閱讀策略、寫作策略的建立以及如何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作品與個人感知經驗的連結,讓過去的作品在今日社會脈絡產生意義恐怕才是更迫切的教學方向吧!

王德威教授及許多學者憂心古文若降比例,補教更興旺,弱勢學生更弱勢,社會分化越烈。我疑心如果教材不是古文,如果教材多元、教師願開放注釋,上課教的是閱讀技巧、寫作策略、論文架構體例、文學修辭,評量的方式是賞析寫作與論述,補教業會如此發達嗎?

也有人憂心對岸不會停止學文言文,本地的學生將因文言文比例降低而缺乏國際競爭力。其實就筆者在加拿大教國際學生高中英文的經驗,中國學生面臨到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國際競爭力不足。即使他們進入加拿大本地高中之前英文已十分流利,也有能力閱讀整本英文小說;換句話說,阻撓他們學習的並非語言障礙,而是思維方法、文化差異和溝通技巧。常見的問題是事實與意見不分、實證觀念不足、不熟悉論文架構體例及敘事文學架構、欠缺個人觀點、道德教訓 (Moral lessons) 與主題 (Themes)混淆不分等;許多中國學生即使擁有十年以上閱讀英文經驗, 仍以為寫作的前提是我「應該」要寫什麼(給老師看),而不是闡述我從作品中讀到了什麼,我想表達什麼。而這些是西方教育系統從小學就反覆強調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