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男人結婚越久,賺的錢越多?經濟學家深入研究發現驚人真相:因為老婆素質好

2018-10-23 09:00

? 人氣

我有一篇文章叫〈你會跟誰結婚〉,文中提到經濟學家的資料顯示,現在美國的婚姻中「強強聯合」的現象愈來愈嚴重,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結婚,高學歷者和高學歷者結婚。

經濟學家很無奈,我們也無語了。在那篇文章的留言區,我們搞了個行為藝術,只放出了一位讀者的留言:「我只和我愛的人結婚。」我們表達了態度,但是問題還沒解決。婚姻大事,到底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最近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你屬於哪個浪漫體制〉(What Romantic Regime Are You I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布魯克斯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們的讀者可能也比較熟悉他,《社會性動物》(TheSocial Animal)、《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The Road to Character)這些書就是他寫的。但是自從川普當選總統以後,他就像瘋了一樣,寫的文章幾乎都是在罵川普,簡直沒辦法看。後來,我看他終於寫了一篇正經文章也就是這篇談婚姻的,而且寫得很不錯。

婚姻是天注定還是體制化?

他首先寫道,有一個從小在俄羅斯長大、十六歲移民到美國的女作家叫波利娜.阿倫森(Polina Aronson),對美國人的愛情婚姻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阿倫森說,俄羅斯人認為愛情是上天注定的,愛情來了你就無法抗拒,人們為了愛情願意做出犧牲,甚至可以承擔痛苦。總之,所有事情都應該為愛情讓路

但是美國人不這麼認為。阿倫森發現美國人特別講究「選擇」。美國人尋找戀愛和結婚對象會特別理性地權衡比較,對方能不能滿足我的各種需要?我在這段關係中能不能舒服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就好像自己是在挑選一件適合自己的商品一樣。

阿倫森對美國人這種婚姻觀持批評的態度。她認為美國人過分強調自我,有很強的邊界意識,特別不願意依賴對方。阿倫森問,美國人這種「自立自強」是不是太誇張了,人在婚姻中難道不就應該互相依賴嗎?

布魯克斯對此有感而發,他把俄羅斯人的婚姻理念稱為「命運體制」,把美國人的婚姻理念稱為「選擇體制」。

說到這裡,我真的很想補充一句。其實除了這兩種體制,某些中國家長們的婚姻理念也是一種體制,也許應該叫「指標體制」。這些家長為子女挑選對象,都是按照一系列量化的硬指標來的:薪水多少、學歷多高、身高多少、年齡多大。美國人雖然講理性,但至少沒有那麼直白,中國家長則直接把人指標化了。

當然,大多數中國人也不是這個態度。那麼俄羅斯體制和美國體制,哪個體制好呢?

布魯克斯說,都不好。「命運體制」太過草率,但是「選擇體制」也太過現實了。美國人真的把婚姻當成了「市場」,挑選適合自己的,同時也被別人挑選,如此理性,可是結果並不理想。很多人挑花了眼之後,乾脆不結婚了,在不到三十歲生了孩子的女性中,超過一半都是未婚媽媽。

契約制婚姻,「我們」白首偕老

學會愛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學會愛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布魯克斯說,你去考察那些攜手走過大半輩子、婚姻幸福的老夫婦,你會發現他們的婚姻既不屬於「命運體制」,也不屬於「選擇體制」,而是屬於「契約體制」。在契約體制下,婚姻是一個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雙方都需要改變自己

你不需要在婚姻市場裡精心挑選另一半。契約體制認為,婚姻有一定的偶然性,你可能偶然遇到一個特別心動的人,說結婚就結婚了。但是請注意,這一步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二步,也就是雙方如何把這個婚姻關係維持下去

布魯克斯說,你們兩個人要建立「我們」這個概念。從此之後,在生活中的優先順序,你們兩人的「關係」是排在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對方的需求,而你自己的需求只能排在第三位。

契約體制認為雙方結婚以後,不應該過分強調個人獨立性,而應該互相依靠。那麼,這個「契約」中最關鍵的一點是,一旦婚姻出現危機,雙方要明白不能輕易退出。解決危機的辦法是再深入一步去挖掘雙方的關係。

可是為什麼要這樣呢?我生活得自由自在,何必非得結婚,受這個契約的束縛呢?

布魯克斯說,婚姻並不僅僅是兩個人在一起,還有更高的目的,就像我們經常提到的那個「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顯然,更高的目的就是孩子,照顧孩子需要兩個人的努力。

但是,還有一個比孩子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我們要透過婚姻關係去增加自己的「可愛度」(loveliness)。「lovely」這個詞我在第一章講亞當.斯密時說到,在這裡並不是指小孩子的那種聰明可愛,而是「值得愛」的意思。

說白了,就是一個結了婚的人會慢慢變得不那麼自私了。他會學著去愛別人,自己也就變得更加值得愛,他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歸根結底,契約體制的出發點,就是愛比自私更有價值。做事永遠都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那種生活其實沒什麼意思,搞不好還是一個自我窒息的過程。學會愛別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追求「更好的」成就

我看過一個研究,是華南師範大學的王智波和李長洪的一篇經濟學論文〈好男人都結婚了嗎?——我國男性工資婚姻溢價形成機制〉,這篇文章使用統計方法把各種可能的相關因素(比如年齡之類)都排除在外,發現處在婚姻狀態的男性,他的薪資比沒有處在婚姻狀態的男性高了六.八%。

你可能會說,肯定是賺錢多的人才能找到老婆。而這個研究恰恰說不是這樣。事實上,結婚三年以內的男性並沒有這種工資溢價,是在三年以後,處於婚姻狀態的時間愈長,男性的工資愈高。研究者甚至發現,這個溢價不能用「結婚以後有人照顧自己」來解釋,也不能用「男人結婚以後責任感更強」來解釋。

真正左右這種溢價的,是他妻子的素質。研究者的結論是一位高收入和高學歷的妻子,對丈夫有「相夫效應」。說白了,就是男人和她結婚以後,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所以才獲得了更高的收入。所以,不是好男人都結婚了,而是結了婚才變成了好男人。

這是經濟學家做的統計研究,只能使用可觀測的變數,所以談的都是收入、學歷這些「硬指標」。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認為,這個研究說的其實就是布魯克斯所說的「婚姻的更高的目的」。

我認為這個「契約體制」並不僅僅是一種婚姻觀,對於任何嚴肅的事業而言也應如此。整天問自己喜歡什麼,永遠都在做選擇,沒有長性,這種生活其實並不愉快。自己親手創造一個更好的關係、一個更好的事業,乃至一個更好的自己,這種成就才最值得追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原標題:浪漫的真諦:愛比自私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