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唐人街」這些稱呼,真跟唐朝有關嗎?專家解析「大唐盛世」對後世影響到底有多深

2018-09-13 16:48

? 人氣

李淵,字叔德,出身於北朝關隴貴族,母親是隋煬帝生母的姐姐,七歲襲封唐國公。西元六一七年他率眾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西元六一八年五月稱帝,國號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唐朝的國號顯然與李淵曾經受封的「唐國公」有關,但是,他受封的稱號為什麼與「唐」有關,另外,「唐」這個名稱還有什麼別的意味。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從多種古代文獻中去探究瞭解的。

「唐」最初的兩個含義

先說「唐」這個字吧。「唐」除了地域名稱,本身最基本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大話、空話;另一個則是從大話空話演變而來,就是指「大」或者「空」,也可以指「虛」。

「大話、空話」顯然含有貶義,意思並不好。想必唐朝開國的統治集團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不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唐」來做王朝的名稱。

「大」的意思不必說,它可能是「唐」成為王朝名稱的一個理由。因為,後世還往往把唐朝稱作「大唐」,既顯示出天朝疆域、氣勢的宏大,也可以標榜朝廷的宏圖與氣度。而「空」和「虛」的意思就比較費解了。因為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空虛、空泛等意思。但是,古人說過:虛而多受。

現在我們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虛懷若谷」。這些意思都有很好的內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唐」因為「虛、空」等含義而被選作王朝名稱,大體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玄奘取經和唐的文化盛世

唐朝時期與外族、外國的社會文化交往也是這方面一個很好的佐證。表明唐朝雖然強盛,但是也具有包容接納的氣度。比如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明清小說《西遊記》,裡面有一位肩負使命,率三名僧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從西天取得真經的高僧,他就是大家口耳相傳的佛門高僧,三藏法師「唐僧」。而他的原型,正是唐朝的文化使者,漢傳佛教史上一名最偉大的譯經師——玄奘。

玄奘十三歲出家,西元六二九年從長安啟程西行,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到達史稱天竺的古印度。隨後在那裡拜謁聖跡,尋訪名賢,誠心求教,探求真經,最後於西元六四五年回到長安。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梵文原本經書達六百五十七部,然後與弟子在十年間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外,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親身經歷的一百多個國家及傳聞中的幾十個國家的山川、風物和習俗等,為異域文化進入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探究「唐」的來歷,還有一種最直接的辦法,那就是從地域名稱以及唐朝皇室的姓氏「李」入手。

「唐」與李淵家族的淵源

前面剛剛提到過,李淵曾經受封「唐國公」。那麼,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唐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才有的?它背後又有哪些有關的故事與人物?

根據史書記載,殷商和周朝都有稱為「唐」的諸侯國,地址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只是後來改成了「晉國」。

而且,有關周朝時唐國分封的事情,歷史上還有一段叫作「桐葉封弟」的傳說。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在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時,有一天成王把一片撕成「玉圭」形狀的梧桐葉給了身邊的弟弟叔虞,並且跟叔虞說:「以後我要把唐國封給你。」等叔虞走後,周公問成王:「你打算什麼時候把唐國封給叔虞啊?」沒想到成王說:「我只是和弟弟逗著玩呢。」誰知道周公聽了成王的話,立刻嚴肅起來,他板起面孔對成王說:「天子無戲言。你說出來的話就是承諾,所以必須做到。」成王怏怏地接受了周公的批評。但是等他長大後,他才漸漸體會到了周公是在教他做人的道理。於是,他果然兌現當初的玩笑話,真的把唐國封給弟弟叔虞了。因此,叔虞後來也才有了「唐叔虞」這種稱呼。

但是,這些還不是「唐國」最初的源頭。按照《孔子家語》《左傳》等文獻引《尚書.夏書》的例子,其中有「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這樣的句子。其中「陶唐」指的是上古時期堯帝的封號,因為堯帝先被封在「陶」,就是今天山東省定陶縣一帶,後來又遷到唐。而「冀方」根據多方考證,結論是指《尚書.夏書.禹貢》篇裡提到的「冀州」;再引證古代大型地理學著作《括地志》等,有人認為「冀方」指的就是位於現在山西省境內的臨汾市翼城縣。

這樣看來,唐國的歷史首先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堯帝;其次是唐國的所在地從古代沿革下來,基本上屬於山西境內。這與李淵太原起兵以及他承襲「唐國公」這些歷史,似乎就都找到了串聯在一起的脈絡。

下面,我們再來看唐朝皇家姓氏「李」的來源。

從我國遠古歷史探究家族、種姓根源,有時候你會發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隨著從比較分散的枝枝脈脈不斷匯入更大的支系,你常常會發現,不僅這些脈理讓人感嘆、著迷,而且隨著支脈的不斷彙集、合併,你還會驚覺,現實中離得如此遙遠、似乎毫不相干的人,原來竟然擁有同一個祖先!其中最具喜感的,可能莫過於某些人的外公與祖父,一個天南,一個地北,但是卻被你發現他們五百年前原來是一家!那這些人的父母可就真的應了「五百年前的回眸,只是為了今生的聚首」這句美妙的預言了。

鋪墊這段話,其實真正的意圖是,我們發現李氏先祖與秦始皇同出「嬴」姓,而且與晉朝的皇族司馬氏也都是五帝之一高陽顓頊的後裔。當然,我們也明白,參天大樹本來就源自同一顆種子,具有相同的根基與主幹,只是枝幹之間,還會不斷長出新的枝條。那麼,李姓的支脈在顓頊之後是怎樣發展的呢?

根據歷史文獻,到唐堯時期,顓頊部落已經發展成八個氏族,其中一個氏族的首領叫「皋陶」,他是堯帝時掌管刑獄訟事的「大理官」,他的後人也多以司法事務為業。於是,這一支脈的族人逐漸就把職業當成了姓氏,取姓「理」。後來,到殷商晚期,有一位名叫「理征」的大臣,他由於正直敢言,得罪了昏庸無道的商紂王,結果招來殺身之禍。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年幼的兒子「理利貞」在逃亡途中,因為靠樹上的李子充饑活命,而且也由於隱姓埋名的避害需要,所以就把姓氏改成了「李」。

由此可見,李氏先祖最初就是在堯帝的封地唐國為官,而且代代相傳。因此,可以推想,李氏與「唐」自古就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理利貞」的後人之中,有大名鼎鼎的道家創始人老子。因為老子姓李,所以才開始有了李氏,也就是說老子是「李」姓的實際始祖。

看起來李氏一族還頗有些文化淵源,也難怪唐朝的文化盛景至今還讓我們萬眾仰慕,不僅「唐詩」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一種非常鮮明的意象和標誌,此外還有唐三彩、唐服等一大批能夠充分代表盛唐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標誌,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我們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的傑出貢獻。

與此同時,到今天為止,還有數以千萬計的華夏後裔遍布世界各地或海峽對岸,他們扎根異鄉或中國之外,與我們卻仍然血濃於水,心意相通。他們身在大陸之外,遙望家園,常常把故鄉稱作「唐山」,例如林清玄《故鄉的水土》:「媽媽還告訴我,這是我們閩南人的傳統,祖先從唐山過臺灣時,人人都帶著一些故鄉的泥土。」再比如秦牧的《黃金海岸.五十年的滄桑》:「南軍北軍總在打仗,唐山總沒有個安寧的日子。」

遍布世界的唐人街

而且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他們在當地就生活聚居在稱作「唐人街」的地區或街區,形成了中華文化的海外散珠。

「唐人街」的歷史已經積澱了數百年。早在1673年,清朝文人納蘭性德(註:清朝著名政治人物、詞人、學者。是康熙朝重臣納蘭明珠的兒子,少年時便以才華橫溢著稱,寫作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詞佳句。)就曾在《淥水亭雜識》裡寫道:「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里矣。」

至一八七二年,清朝官員志剛在《初使泰西記》中也寫過:「金山(指舊金山)為各國貿易總匯之區,中國廣東人來此貿易者,不下數萬。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國人呼之為『唐人街』。

作者介紹|張一清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中國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主講人,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普通話和語言教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二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漢字和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推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十二個漢字品歷史》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