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以軍專文:那麼大的離散 那麼小的團圓

2015-05-10 06:00

? 人氣

張怡微年紀輕輕獲獎無數。
她,其實還是二十多歲的博士生,年紀輕輕已經獲獎無數。

這些出現在不同篇小說中,名字相同、情境恍惚近似,身邊人卻是另一個名字的伴侶,而且敷衍著不同的小說切割術露出的那截人生處境。那是「同一個故事材料換一個敘事方式的複寫」嗎?我不知道。但因之更加強了張怡微對「家」是變動。隨興湊和的,「家族遊戲」的荒誕戲自覺。我們想在那波影牽動後就消失的故事找人物關係圖,卻發覺它們只是這場戲的情意或心機像熄滅前閃跳一下的燭焰。而那燭焰的投影,是被乳酪般巢洞給阻斷,他們隱密的可以相通,瞥見另一個故事裡的自己。即使那一跳閃,也讓這作者鋪陳的貧乏、荒涼人世,有一種無比珍惜的暖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嗜痂記〉這篇可能年代較早,但已可看出這位年輕小說家對這條路「玩真的」的可怕意志,幾乎看不出這年紀女孩的「照花前後鏡」,忍不住才氣翩翩露兩手鋒芒。像習劍的人使鈍重之兵,處處可見布局、隱線埋針,側讓出「不言而喻」的縱深,全然的寫實主義基本功的埋樁架馬。因為是在小鎮(所以空間尚未如後來這些「寫進城」的短篇之逼仄和靈蛇寫意亂吐),難免讓人想到王安憶最早的〈小鮑莊〉或格非、余華、蘇童、甚至阿乙,這些南方小村(馬康多?):遠景、簡單的十字小街、沿河爛磚房、各種較原始樸素的男女(黃梅濕濘的情慾、母親或阿姨不同的悖德情節、小村莊空間的強姦。)、經濟(包括對女孩形成恐懼噩夢的鵝群;到城裡賣身的阿姨;或戀慕對象的斬鵝)、死生關係,承襲魯迅「未莊」的流長蜚短投影幻燈片感,各組人物可以形成的波瀾浪圈;當然最重要的檢測──「世情」──孟若、雷蒙‧卡佛、到金宇澄、儒林外史……一花一宇宙,針尖上排天使,我覺得都是難中之難,小說創作者一生摩娑、刺繡掐花的時光活兒……這一個故事空間的布陣,用一種工具理性的態度,逐條逐項、節制且畏敬地面對一幅(像藏僧的大佛唐卡畫氈)她要抖灑開的「小說」。像我這樣一個讀者讀來,忍不住如冬奧花式滑冰的評審,在分割不同層次、不同項目難度的門檻,噹噹噹驚異的全舉起最高分牌。但因此你會出現一種模糊而顛倒的困惑:小說確實是一要調度動員人類心智如此繁複浩大,因此成熟期遠比詩後延的極限運動;但一如評者所言:「她並沒超越。」(隱藏的大名字:王安憶。)

我倒是從這本書其他篇,看到張怡微從〈嗜痂記〉的「故事之痂」,怎麼移形換渡,將小說之意識在「夢裡不知身是什麼」,「世界並不如小時候以為的那樣」、「自己還沒有那麼屌絲時的樣子」而到現今(屌絲樣?),粒子態在「所有人看起來差不多」但剝除去足以產生故事之街、之小城、之馬康多的準穩框格,如何像顯影劑追踪那城市微血管裡的、細微難言的「所不是、或所不在其本來彷彿該在」,一段「進城」──超過個體所能承受的現代性感覺:碎裂、離散、傀偶化、送入實驗室玻璃管般異化、找尋殘存的道德或情感殘骸作為依托、失去時空確定座標──大寓言即是卡夫卡的《變形記》,這樣的小說探索之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