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是否在女性群體中產生了分裂

2018-08-20 13:11

? 人氣

女星羅絲麥高恩(Rose McGowan)是#MeToo的主要推手之一。(圖/BBC中文網)

女星羅絲麥高恩(Rose McGowan)是#MeToo的主要推手之一。(圖/BBC中文網)

編按:#Me Too從2017年10月開始,從推特上開始發酵,在各大網路社群燃起熊熊烈火,許多的女性勇敢的站出來說出自身曾經被侵害或是騷擾的經驗。#Me Too這個標籤被超過85個國家使用,FaceBook在最初的24小時就有超過了1200萬則的貼文提到了這個標籤。但是推動這場運動的女性群體,是不是已經產生了分裂?

#MeToo是近期在社交媒體上最受矚目的女權運動,但它是否也使女性群體中產生了分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年10月,美國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使用#MeToo標籤向性侵犯受害者提出聲援。很少人能預料到,這一舉動能獲得如此廣大的迴響。

#MeToo讓許多受到性侵害、性騷擾的受害人自我覺醒,站出來指控當初的加害者,被指控的包括至今仍未就性侵和性騷擾認罪的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

數百萬人響應艾莉莎·米蘭諾的呼籲,上千名女性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曾被性侵的經歷。

這場運動很快就被加上標籤成為#MeToo運動,鼓勵女性說出自身受到性騷擾和性虐待的經驗。

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使用#MeToo獲得廣大迴響。
艾莉莎·米蘭諾在推特上使用#MeToo獲得廣大迴響。(圖/BBC中文網)

許多人被指控騷擾和施暴,這個現象同時也在女性群體中激起不同的聲音,人們開始討論這場運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應該聚焦在工作場所發生的騷擾?還是推向更廣泛的平權運動?什麼策略是有用的?如果最後發現是不實指控,應該如何處理?

其中一個潛在的世代差異很早就浮現——一些較年長的女性主義者將焦點放在受害者身上。從本質上講,他們教育年輕女性,在面對有不軌意圖的男性時,應該更精明、更堅定地予以拒絶。

凱特琳·弗拉納根(Caitlin Flanagan)在《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被廣泛討論,她認為1970年代的年輕女性「比很多現在的女性更強悍。」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梅根·麥克阿德(Megan McArdle)說:「我認為在某些情境下,女性有更多力量。」

在接受BBC Trending採訪時,她認為這個議題是「複雜的」。

「我認為在很多情境下,男性的確比較有力量,但我認為我們應該教導女性站出來,將自己的力量拿回來。」

研究性別正義的娜塔莉‧柯林斯(Natalie Collins)認為,現在很多年輕女性被誤導。她說:「我認為年輕女性被騙了,她們被灌輸在性互動上能與男性平起平坐的錯誤印象。事實不是這樣的。」

柯林斯也認為,色情產業的流行,受害更多的是年輕女性。

色情片文化讓女性看待性互動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哪些互動是有愛意的,哪些不是。但問題是,女性處在一個沒有教育她男女其實是不平等的文化中,而且事實上,男性幾乎在每次與女性的互動中佔盡便宜。

在另一方面,世代差異也可能被媒體放大報道。根據美國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在三月做的調查,不同年紀的女性對於#MeToo運動的想法並無太大差異。

「天真的幻想」

#MeToo標語
(圖/BBC中文網)

一些女性提出擔憂,認為#MeToo運動只會讓西方白人女性獲益。

遠在#MeToo運動被標籤化的十多年之前,美籍非洲裔女權運動者塔拉納·伯克(Tarana Burke)就率先使用「me too」(我也是)與反性侵運動做連結。

一些人擔心伯克和其他少數族裔女性的聲音會被忽略。

菲裔美籍的女權運動者塔拉納·伯克。菲裔美籍的女權運動者塔拉納·伯克。(圖/BBC中文網)

詩人阿莎・班代爾(Asha Bandele)對Afropunk網站說:「我擔心運動的主導權在白人女性手中,我沒有看過白人女性領導過一場保護她們以外的人的運動。」

她也說:「我認為塔拉納·伯克是#MeToo的創始者,但她沒有被給予適當的空間。她沒有被放上《時代》周刊講述#MeToo風潮的封面,她只在內頁出現。」

但一些人認為,這場運動在各地都適用,能夠在不同的文化圈用不同的方式被詮釋。

「誰能夠代表每一個人說出每一件事呢?」作家柯斯蒂·艾裏森說。「這只是個天真的幻想。」

#MeToo在世界各地蔓延,韓國也出現運動。
#MeToo在世界各地蔓延,韓國也出現運動。

下一步是什麼?

雖然社交媒體上#MeToo的熱潮冷卻了下來,但這個標籤依然經常在網路上被討論,這場運動看似仍未結束。

在2017年的最後三個月內,#MeToo這個標籤在推特上被使用了超過500萬次,在今年5月到8月,它被使用超過200萬次。

「這不像柏林圍牆倒塌或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被槍殺的事件,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運動。」麥克阿德說。

「我認為,這場運動會以改變文化的現象被寫進歷史。我們還在調整。我們曾經有舊的模式,也丟棄過舊模式。現在新模式是什麼?我們還在摸索。」

「在我們回看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在一些個案上我們做得太過,有些做得不夠,我們還在摸索。但我認為這對在工作場域的女性來說是具有開創性的,我真心認為。」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BBC中文網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