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職場挑戰隨時會來,但可以「開書考」

2023-03-18 09:10

? 人氣

作家暨攝影師克雷格.莫德(Craig Mod)曾寫道:「我們適逢其時,可將五花八門的旁註整理成更扎實的筆記,能被搜尋且總是易於取用和分享,並可嵌入我們消費的數位文本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數位筆記就是我所稱的「第二大腦」。你可以把它想成學習筆記、個人日誌和新想法速寫本的多元組合。它是多用途工具,可調適你隨歲月推移而變易的個人需求。在學校或課堂上,它能用來做學習筆記。在職場,它可幫你建立有條有理的專案。在家中,它可以是管理家務的利器。

不論你決定如何使用它,第二大腦個人知識庫是設計來提供終身學習成長的相關服務,其功用並非只是一次性。你可把它當成實驗室來發展和精進獨立思考能力,然後將想法分享給其他人。第二大腦也可以是你驗證理念的工作室,直到它們可在外界實際應用。它亦可充當白板,供你勾勒出腦中構想,並促成你和其他人協作。

運用數位工具將思維擴展到大腦以外,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你一旦領會了這個道理,第二大腦唾手可得。

行事曆應用程式可以擴充大腦記住各項活動的能力,並確保你絕不會忘記任何預定行程。智慧型手機是溝通能力的外在延伸,使你的聲音能夠飄洋過海達到收話的一方。雲端硬碟擴增大腦的記憶能力,使你能隨處取用數百億位元組的資訊。

是時候增添數位筆記這項技能了,讓它進一步強化我們運用科技的能力吧。

重新思考筆記:筆記是知識的構成要素

在過去數個世紀期間,只有知識菁英需要筆記,包括必須有個方法來對寫作或研究進行綜合處理的作家、政治人物、哲學家以及科學家。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需要有個管理資訊的方法。

現時的勞動人口半數以上可視為「知識工作者」—以知識為最珍貴資產的專業人士,時間大半用於管理大量的資訊。此外,不論擔任哪種角色,我們都必須構思新奇的點子、解決新興的問題,並和他人有效溝通。這些都是必須妥當處理的日常事務,而不是偶爾會遇到的事。

身為知識工作者,哪裡是你的知識歸依之處?你創造或發現的知識何去何從?「知識」似乎是專屬於學者和學術活動的崇高概念,但是就最務實的層次來說,知識創始於簡單且歷史悠久的筆記習慣。

多數人對筆記的了解形成於就學時期。你首次寫筆記可能是出於老師告訴你考試時用得到。這意味著,考完試後,你可能永遠不會再查閱這些筆記內容。學生基本上認為學習是一次性的過程,沒打算使學到的知識再度派上用場。

當你進入職場,對筆記的要求有了天差地別的轉變。你在學校學會的筆記方法不僅全然不管用,更與工作上的筆記需求南轅北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