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不要用學生的方式做筆記!職場挑戰隨時會來,但可以「開書考」

2023-03-18 09:10

? 人氣

筆記的傳世智慧

為了洞悉我們的時代,讓我們回顧歷史,用先前的時代行之有效的方法作為學習榜樣。記錄個人想法和寫筆記從而理解世界是一項漫長的傳統。數個世紀以來,從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da Vinci)、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約翰.洛克(John Locke)到奧克塔維婭.巴特勒(Octavia Butler)等藝術家與知識分子,都曾把最饒富趣味的種種想法寫錄於隨身攜帶的手札(commonplace book)。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上個資訊超載的時期,也就是18世紀、19世紀初工業革命期間,手札曾經盛行。它遠超越日記或個人反省日誌,是當時知識階級了解快速變遷的世界和自身地位的一項學習工具。

歷史學家暨哈佛大學圖書館前館長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在《閱讀的未來》(The Case for Books)一書闡明了手札的角色:

「不同於當今從頭到尾關注敘事流動的讀者,現代初期的英國人習於點點滴滴地閱讀,而且總是跳著看不同的書籍。他們把各種文本拆解得零零散散,再抄寫到諸多筆記本的各個分區裡,並運用各類新形式把它們組合起來。然後他們重新閱讀這些文本且重新安排其格式,同時也添加更多摘要。於是,閱讀與寫作成為形影不離的活動。兩者都屬於持之以恆的理解事物的努力,畢竟世界充滿了種種符號:你可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它;而藉由將閱讀心得記載下來,你製作了具有個人印記、專屬自己的書籍。」

手札是往日知識階級和世界互動的入口。昔人交談時會取出手札,用來把各種不同來源的知識串聯起來,以及啟發自己的思想。

身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我們也能從當代版本的手札獲益。現今的媒體偏好新奇和公眾的事物,比如最新的政治爭議、名人醜聞或是當下在網路瘋傳的哏圖。而促使手札復興有助於遏止這股趨勢,可讓我們與資訊的關係轉向恆久和私密的性質。

與其以囫圇吞棗的方式消費日益龐雜的各式內容,不如更有耐心地採行深思熟慮的做法,促成重新閱讀、重新思考,並逐步釐清種種想法與時推移而變化多端的意義。這不但能促成對當今重大議題更加文明的探討,也有助於我們保持心智健全,和治癒已經支離破碎的專注力。

但我們不是單純地師法古人。如今,我們有機會為手札注入現代能量,大可使這個歷史遺產更加靈活且易於取用。

延伸閱讀:上一秒記得,卻瞬間失去記憶?不是得了失智症,教你如何讓大腦重開機

數位筆記

我們的筆記與觀察心得一旦數位化,就可被檢索搜尋、組織、在所有數位裝置上同步,和備份到雲端硬碟以妥善保存。如此我們將始終知道要去哪裡取用資訊,也能藉以發展自己的「知識寶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