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是政府的另類「違約」!末日博士:公債價值降低,還給你的錢變少了

2023-02-08 09:40

? 人氣

通膨是政府的另類「違約」(美聯社)

通膨是政府的另類「違約」(美聯社)

比起支出太多,支出太少反而危險?

諷刺的是,有種具爭議性、但廣受歡迎的方式,可以解決巨額債務問題,那就是借更多錢來刺激經濟成長。一個多世紀以來,經濟學家不斷爭辯有關經濟緊縮與財政刺激的優缺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債務及財政赤字升高時,奧地利經濟學派偏好採取緊縮的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少消費、多儲蓄。這是任何家庭都應該聽從的建議:如果可以減少消費並避免卡債,你的家庭經濟狀況會比較好。但涉及到政府,規則就和家庭不一樣了。政府有家庭沒有的選項,可以發行債券、增加貨幣供給,或是刺激需求。

英國傳奇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追隨者,反對奧地利學派的做法。在大蕭條期間,這些經濟學家提倡以借錢的方式來活絡低迷的經濟。凱因斯學派主張,財政刺激可以防止令人痛苦及具破壞性的蕭條和破產。凱因斯認同 「節儉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當一個家庭的債務負擔超出能力範圍時,撙節的家人將盡可能減少消費並多儲蓄。但在景氣低迷的時候,如果每個家庭都這麼做,經濟動能將因民眾集體縮手消費而急速下滑,這時政府就必須介入,扮演最後消費者的角色。

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際貨幣基金採行奧地利學派的做法,堅持要求債務過多的國家實施財政緊縮。對某些觀察家而言,國際貨幣基金代表的是「主要是財政」(It's Mostly Fiscal)的縮寫,意味以限制支出來減緩財政的混亂。然而,在當今這個時代,卻普遍認為必須多支出,才能解決債務問題,即消費救經濟,最後大家都受益;如果不這麼做,將面臨更嚴重的衰退,伴隨更多債務違約發生。

從拜登總統現任顧問與2009年歐巴馬總統顧問之間的意見差異,說明了美國立場的轉變。當年歐巴馬總統的顧問大力主張,以減少支出來度過全球金融海嘯。而川普和拜登政府則認為,比起支出太多,支出太少反而更加危險。也因此,美國目前的預算赤字,遠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更高。

美國及其他許多經濟體使用非傳統貨幣政策來紓困,透過增加支出來重啟經濟活動。其中,零利率政策(zero interest rate policy,簡稱ZIRP)是一種更廣泛的量化寬鬆或信用寬鬆政策,允許聯準會透過購買公共或私人債務,甚至是投資等級邊緣的債務,將資金挹注到經濟活動中。這些政策促使短期及長期利率都跟著降低。實際上,歐洲和日本甚至實行負利率政策(簡稱NIRP),結果造成歐洲與日本有相當於18兆美元,最長10年到期的公債,在2021年的名目報酬率是負值。這意味著:貸款人必須付錢給借款人,以保住他們借出去的錢。在一些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甚至連房屋抵押貸款也是負利率。

延伸閱讀:日本國債占GDP超過260%,為何沒引發經濟危機?真相:日本人民有很多資產

只要今天更有錢,明天的債務無須煩惱?

這種「直升機撒錢」的方式,確實抵消了封城對經濟的最壞影響。支持者認為,這是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簡稱MMT)的優點,即政府可以中央銀行印鈔票的方式來管理持續存在的龐大財政赤字;印鈔救市就是量化寬鬆的極端變形。質疑者像是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則擔心這個做法會引發破壞性的效應。他認為,MMT的概念是:「今天更有錢」(More Money Today)就萬事大吉,明天的債務無須煩惱。

如前面提到的,我對於達沃斯論壇達成的任何共識,一向保持警覺,我也謹慎看待MMT相關的新共識。當然,我理解當利率接近於零或負利率的時候,政府為了推動國家經濟成長,選擇增加支出和舉債,而不去面對日益膨脹的債務成本問題。然而,這種倚賴金錢魔法的思維,卻不能永久持續下去。儘管過去超低利率盛行,但如今不斷擴大的赤字缺口,正導致債務比率快速上升。

如果缺乏強勁且持續的經濟成長,終將會出現某個事件,戳破全球債務泡沫。新冠疫情已經讓我們搖搖欲墜,下一次的衝擊很可能將我們推入谷底。

摧毀債務對債務人來說是好消息,卻也摧毀了債權人。有許多債權人,是擁有儲蓄存款和401K退休帳戶的一般民眾。這些民眾透過直接購買政府債券來儲蓄,或是往來的存款銀行購買政府債券,直接或間接持有政府公債。假如銀行破產或政府違約,銀行要如何支付存款人?這是持續不斷的惡性循環。

以違約解決債務問題是個差勁的做法,也將造成許多複雜的問題。首先會看到信用緊縮,然後銀行倒閉、信用枯竭、公司破產、民眾失業、家庭失去收入和房子、股市下跌。這不像 《聖經》上說的豁免債務那樣良善。無論公共或私人債務,只要債務人基本體質健全,只是暫時現金短缺,缺乏流動性,卻不至於破產,比起違約與重整,紓困是比較好的方式。但當瀕臨破產時,違約和債務重整則是無法避免的選項。有秩序地解除棘手債務危機的方式,包括集體行動條款,即促使堅持己見的債權人,接受多數債權人同意的重整條件。

積欠國外債權人很多錢的借款人,最能夠感受到經濟上的痛苦。他們可能會極力爭取、發起訴訟、改革創新,並獲得一些成功,但不會永遠如此。時序回到1980年代,當時資金短缺的拉丁美洲國家就曾經取得小小的勝利,他們成功說服惠而浦(Whirlpool)等公司購買大量以美元計價為主的債務,然後再兌換成幣值被高估的當地貨幣,這不僅對惠而浦有利,對需要美元償還外債的巴西來說也是一種勝利。

然而,以目前的債務水準來看,如此微小的勝利只是徒勞無功。當新興市場已經無力支付國外債務時,原本有的選項也就失去用處。無可避免的債務違約,關閉了通往全球資本市場的道路,致使他們無法取得資金,經濟就會陷入緊縮。本國貨幣變得不值錢,印更多鈔票只會引發通貨膨脹和惡性通膨。貧窮人口增加,無法供養人民的政府也支撐不了多久。如此混亂的局面,為大開空頭政治承諾的民粹主義者和武裝民兵,開啟了大門。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先進經濟體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1899年,謹慎的投資者公認,統治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所發行的百年債券是安全的。當無政府主義者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1914年6月刺殺奧地利斐迪南大公,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時,哈布斯堡主權債券相對於其他歐洲債券仍保有價值,也就是說,沒有專家看到末日即將到來。然而,短短四年內,哈布斯堡王朝就成為歷史。百年債券成了廢紙。20年後,德國被戰後債務及賠償要求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強大經濟體以本國貨幣借款,這是需要以外幣借款的新興國家沒有的選項。強大經濟體可以用自己的貨幣償還債權人以避免違約,亦即用央行印製的鈔票,就可持續借款。一開始,發行更多貨幣或許能支撐經濟的穩定性,但最終這種補救措施將使自己受到傷害。通貨膨脹悄悄回升,最後導致另一種形式的違約,這部分在第五章會詳加討論。跟違約一樣,通貨膨脹導致財富從債權人和儲蓄者,移轉到債務人和借款人。美國和其他先進經濟體以自己本國的貨幣借款,當債務變得難以持續時,無須經歷正式違約,取而代之的是通貨膨脹,就可以縮減長期固定利率債務的實際價值,算是一種較溫和的違約形態。

通貨膨脹會造成社會大眾的財富重分配,是因為債券的價格與利率或殖利率之間的關係,有如翹翹板的兩端,呈現反向關係。當利率上升,債券價格就下降,反之亦然。當發生通膨時,貸款人會要求更高的利率,而當利率升得更高時,一張10年期債券支付利息1%,是不太有吸引力的。如果投資其他債券可以賺更多,為什麼要每年只賺1%?當通膨率為1%,我以2%的利率借給政府十年,實質報酬率是1%,但之後要是通膨率變成10%,那麼實質報酬率將會變成負8%。

貨幣政策的走向,取決於市場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低利率環境下已堆積如山的龐大債務,逼使利率不易上升,因為利率上升,將導致債券價值下降。然而,低利率會鼓勵借款和未經思考後果的財務槓桿,將導致未來更嚴重的債務問題。

政策制定者也可以實施金融壓抑。這個機制很複雜,但對於那些想要籌措資金,又不想得罪太多選民的政客來說,基本上這可以回應他們的期待。政府指示大型金融機構救助小型企業、家庭,甚至營運困難的銀行,相當於是對金融機構課徵隱形稅。2020年,貨幣、財政及信用的寬鬆與紓困創下了歷史紀錄。「這些措施,終究會被當做是政府在包括綠色倡議等各式各樣的政治議題上,必須的風險投資。如果這些投資的資產體質變差,除了產生或有負債之外,政府無須承擔任何費用。」《金融時報》在報導中指出。「解決此類信用問題,有個老方法,就是挹注更多資金,讓債務人的本金和利息都能維持流動性。搖錢樹才剛開始晃動而已。」

如果解決債務危機的建議方案,不對個人財富課稅,是否比較完美?這對於沒有財富的人來說或許具有吸引力,但也暗藏著缺點。假如當權者對累積的財富課稅,或者對超高的所得課徵更高的稅率,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人避稅,而無法籌措到足夠的資金來減輕全球債務負擔。當許多工作者所得拮据且已面臨高額稅率時,就政治上的考量,也不會為了降低債務水準而對勞工階級課稅。

作者介紹: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擔任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系教授長達二十多年,現為該校榮譽教授。他也是魯比尼總經諮詢合夥公司(Roubini Macro Associates)執行長、阿特拉斯資本團隊(Atlas Capital Team)首席經濟學家。

魯比尼有豐富的政策經驗,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資深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資深顧問,也是IMF、世界銀行等機構重要諮詢專家。

觀點經常被媒體引用,也經常出現在商業新聞節目中,《金融時報》等經常專訪對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大威脅:未來經濟十大趨勢與生存法則》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