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雀》:你願意拿什麼,來交換你的人生?

2018-07-30 12:12

? 人氣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如果有一隻孔雀,可以讓你用你擁有的東西來交換你想要的東西,

你會想要換什麼?你會願意拿什麼去換?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公視教育主題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孔雀」單元劇女主角巧藝所面臨的問題(以下有雷)。(延伸閱讀:「考上台大,就不會像我那麼苦!」《孔雀》拍下台灣家長用「自卑」把孩子折磨得不成人形...

她家境貧困,母親在麵攤打工、兼職好幾個工作,父親在開計程車,天天奢望能夠靠買彩券來發財,但媽媽為了能讓巧藝有「好的」環境(翻譯蒟蒻:認識一些上流人士),拼死拼活也要讓她進這所私立學校就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打腫臉充胖子是很辛苦的,例如學校每個月辦的生日party,大家互相饋贈高級的禮物,巧藝為了怕丟臉只好動手自己做手工物;當大家下課在討論要去哪一間高級餐廳吃飯、寒暑假要找歐洲哪裡去玩的時候,巧藝總覺得矮別人一截、格格不入。學校裡面的鳥園,有一隻會說話的孔雀看穿了巧藝的心事,問她願不願意拿「一點點東西」來交換金錢,沒想到巧藝一家人自此陷入了萬劫不復的「交換」地獄。

我是為了你好,究竟是為了誰好?

「媽媽這樣做難道有錯嗎?」

片中巧藝的媽媽拼死拼活,負債累累,就是為了讓兩個孩子能夠在私立學校「插旗子」,結識權貴、出國留學、保送名校大學等等,到最後甚至走火入魔,不顧孩子的眼睛異變、身上長出孔雀的羽毛、三餐都吃青蛙等等。劇情看起來驚悚奇異,但真正可怕的是,這樣的故事在台灣卻十分真實。不少家長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有的是「自己管不動讓學校管」、有的是參加「台大醫科保證班」,有的是進入所謂「貴族學校」就讀, 這些學校儼然成為了一個陶窯,將孩子捏成父母心中想要的樣子,只是,這真的是孩子心中想要的樣子嗎?

你有問過我嗎?你有問過我嗎?你有問過我嗎?」

例如,巧藝的弟弟喜歡打球,想要讀一般學校的體育班,母親卻「為了他好」幫他決定好了私立學校的申請,他很悶,苦不堪言,只好在作業簿上面很用力地寫下了好多次好多次自己的心聲。

換個角度來看,媽媽的執念並不是空穴來風。當年媽媽本來在公司一個還不錯的職位卻因為學歷只有國中畢業,硬生生被一個高學歷的空降部隊擠走,當年的怨恨歷歷在目,失落凝結成了她心裡面的一種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所以她多麼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多麼希望可以藉由孩子翻身、完成自己的夢想。試想,媽媽這樣做究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她心裡面那個「自卑的自己」好?她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孩子的成績 [1]?

或許怨恨不會消失,但理解依然存在

面對家庭的議題,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夠理解,而無法解決[2]。其實如果我們可以從母親的立場出發,或許就能夠理解,那些傷人的話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一種執著

我想起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你知道嗎?你為什麼就是不能體會媽媽的用心?你這樣做真的讓我好心寒......生你這樣不知感恩的孩子,我不要也罷!」

一個朋友和他母親斷絕聯絡數十年,他媽媽這句話一直在他心裡面生根,儘管他現在已經是遊戲公司的經理,還是不能原諒媽媽當初把他硬碟拆毀,差點也碾碎他對遊戲製作的夢。但直到最近在幫母親辦喪禮的時候整理遺物時他才發現,原來母親年輕的時候半工半讀、積勞成疾,就是為了幫那個在電動玩具間欠下大筆債務的爺爺償還債務。所以至此之後,她才極度厭惡跟電玩有關的東西,當年她砸毀他的硬碟,母親顫抖的雙手底下不知道壓抑著多少的恐懼。這樣的一種理解,並沒有讓我朋友立刻原諒他母親,但那天晚上,爺爺的借據和媽媽的照片上面佈滿了他的淚水

這就是家庭,許多時候很傷人,當到我們理解上一輩也有他們的痛苦,就能夠看到依然存在的愛[3]。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孔雀的隱喻:毒的所在,也是解藥的所在

《孔雀》亦然,牠奪走了巧藝的幸福,令人不寒而慄,但如果不是人性自身的貪婪、對於成績的執著,牠也害不到任何人。同時,我認為這隻孔雀雖然是一種「毒藥」,但也是一種「解藥」。在象徵和隱喻上面,傷口的所在,往往也是解藥的所在[4]。

孔雀是一種能夠消化毒的動物,將毒藥轉化成某一種滋養,長出絢麗的尾巴。某種程度上,《孔雀》裡面的角色也經歷了這樣的一種轉化:一開始懦弱的、被太太支配的、貪小便宜的父親,終於受不了太太為了成績而犧牲女兒,發出了怒吼,甚至願意和兒子女兒一起潛入學校,焚毀象徵學校權力的公約;一開始覺得「有錢真好」的巧藝,開始體會到失去健康、家人的痛苦,也改變的了她的價值觀;在劇情的最後,母親的消失也意味著某一種執著的瓦解,過度支配、強勢母性的崩潰,讓那個經常在教養現場消失的父親[5],能夠重新擔當起關懷孩子的責任。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不是遇到孔雀,這個家庭還籠罩在母親黑暗的掌控之下。

我們是自己的地獄,在這個地獄裡面,有許多的誘惑、各種的執著,勾引著我們犧牲所有,去交換一些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是毒藥的東西。換到毒藥看似是悲劇的開始,卻也是轉動生命的開始。如果你是那個難以放下的母親,或許可以思考一直以來你的步步為營,未雨稠繆,會不會反而阻擋了孩子「自我解毒」的能力?如果你是那個深受母親「毒害」的孩子,也可以想想在這個傷害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樣的愛沒有說出口?而你又從母親的毒害中,淬鍊出了一些什麼?

放手,的確是一個很難、很難的課題,生命本來就是一種交換,管太多或者是管太少,都有它的失與得。但當你終於試著戰戰兢兢地讓孩子自己選擇,當你終於看出「毒」與「藥」本是一體兩面,或許就會發現,孩子的生命本來就沒有遠路,每次的挫折或是失誤,都可能開展不同的前途

延伸閱讀

[1]陳鴻彬(2016)。鋼索上的家庭:以愛,療癒父母帶來的傷。台灣:寶瓶文化。

[2]Lebow, G.、Kane, B.(2018)。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 A Guide for Stressed-Out Children)(劉慧玉譯)。台灣,台北:橡實文化 。

[3]許皓宜(2017)。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台灣:如何 。

[4]李佩怡 (2011)。 生命整合之道-榮格思想為二十一世紀人類提供的洞見(十九)。諮商與輔導(306),頁 33-36。亦可參考:受傷的醫者:從電影《擺渡人》看心理治療

[5]陳嫚儀(2012)。父職經驗與父子關係發展與轉變(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灣,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文/海苔熊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