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點火,台積電讓它壯大!竹科原本是「蚊子園區」,如何成為台灣科技命脈?

2022-12-29 12:40

? 人氣

在此前提下,本土第一家由工研院電子所技術移轉,1980 年成立的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配合後來消費電子晶片的暢銷,擴充園區自建廠房生產規模,加大生產消費 IC(晶片),連續幾年大賺錢,開始大力投入研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這個策略的改變讓園區活絡起來,80 到 90 年代,竹科是個人電腦與電子廠商撐起一片天的階段。後來 90 年代末,電腦、周邊產品供應鏈逐漸移到中國大陸的廣東、蘇州一帶,台積電、世大、華邦等半導體大廠分別成立。2000 年後,則由半導體及光電面板兩大產業鏈替代,成為竹科園區的主流產業,近年則由於台積電這艘航空母艦年年高成長,上下游的 IC 設計業與封裝測試業跟著壯大,已成為北中南科學園區最大的產業,2021 年營收高達 2 兆 7119 億元,反而電腦暨周邊產品因大多數供應鏈遷往中國大陸,營收僅剩 1636 億元。

這裡要特別提的是,聯華電子在那個階段,創造了 IC 設計公司的兩大生態主軸,橫軸是發展涵蓋通訊、電腦、消費電子三大應用領域的晶片設計線;縱軸則是深入單一產品功能的深化、技術演進,以及晶片製造的垂直供應鏈。多年來,它培養分出去許多家 IC 設計公司,譬如「聯」、「智」字輩的 IC 設計公司。聯發科當然是最有名的創業具體作,發展至今,它的市值已超越母公司聯電。我們在談論台灣今天能成為全球第二大規模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甚至於是第一大的晶片生產供應鏈,不能不感謝曹興誠、宣明智早期帶領聯電集團,創造了台灣半導體垂直供應鏈的創業平台,讓台灣在晶圓代工產業獨步全球之外,又促成了 IC 設計公司創業熱潮。幾十年下來,居然有上千家深入各個領域,開發各種利基功能的 IC,不少後來上市櫃的晶片設計公司,都是蹲十數年下的研發功夫,才開發出市場熱銷的產品,研發在半導體上游設計產業,成了重中之重的營運重心。

經過三十餘年後,今天散布台灣北中南三大科學園區,近千家廠商,R&D 的投入,已成了每家廠商創業之初必有的共識,不管是精密機械、自動化產品、生物醫藥或 3C(通訊、電腦、消費電子)廠商,要到科學園區設廠,沒有高質量的研發團隊及計畫,不要說得不到園區管理局的批准,光是募集創業資金、組成創業團隊的第一階段就通不過呢。

也許精明的讀者諸君有人觀察到,為何以生產為導向,產值年營收已達 3、4 兆元台幣規模的科學工業園區,主管單位是科技部(現改名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而不是經濟部?筆者 30 年前在《工商時報》寫過一篇專欄,也提出這樣的質問,文中建議屬性是產業研發導向的工研院,應該從經濟部手中轉為國科會來主管,然後科學園區既然生產為重心,研發次之,宜由經濟部主管。然而,基於前述的歷史背景因素,科技教父 KT 向蔣經國呈報的結論中,已把它歸納責成國科會主管,經濟部長也就不好再力爭。形成今日同樣是生產、出口為重心的科學園區、一般工業,卻分成不同兩個部會負責的奇怪現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