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賽真的有「手感」存在嗎?統計學家告訴你,為何球員有時會連續得分或失分

2022-12-09 09:40

? 人氣

這個結果與吉姆.艾伯特和傑伊.貝奈特的發現一致:連續好表現確實有一些原因可循。體育競賽的表現並非完全獨立事件,畢竟球員會面臨各種不同條件(例如,在主場比賽或遠征客場、面對不同投手、還要面臨各種傷痛。球場上不時會有球員的表現如超人上身(球員表現超出其能力水準),也經常會出現每下愈況(抗壓性不足、導致表現低於水準)。但這些效應都不算非常強。實際來看,「穩定先生」模型比較能夠貼近真實、呈現出棒球運動中個人能力與運氣的相對影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麥克.巴伊利(Michael Bar-Eli)、辛嘉.阿瓦果斯(Simcha Avugos)和馬庫斯.雷伯(Markus Rabb)曾經分析40篇以上的研究,其中涵蓋的運動包括棒球、籃球、保齡球、射飛鏢、高爾夫、網球和排球。雖然有些數據顯示,所謂的手感確實存在於擲馬蹄鐵(「手感發燙或發冷」)和保齡球(「丟出全倒的機率和前一次結果並非獨立事件」)運動中,但是他們的結論是,目前關於好手感的經驗證據,依然「相當有限」。

很多時候,我們大概會知道「運氣罐」裡面的數字分配會是什麼樣子。關於運氣分配的高低起伏,統計學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一般原因變異」(Common-cause Variation)。例如,亞當.瓊斯一整個賽季的打擊率變化,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用一般原因變異來解釋。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製造流程、或是買樂透彩券。在經濟學中,一般原因變異其實類似於風險的概念。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從經濟學的角度,形容風險就是「各種已知結果的分配狀況。」你不知道真正結果為何,但你已經知道各種可能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是翻開一張撲克牌、或是丟骰子,你都可以算出當中的風險。

無論是運動賽事、賭博還是一些商業活動,雙罐模型其實都能解釋我們眼前的現象。運氣的影響力大小,端視這件事究竟落在「運氣—個人能力」光譜的何方;不過時間拉長後,我們就能明白運氣的重要性。不過,在一些活動中,運氣的影響力卻可能非常難以捉摸。

作者介紹: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

摩根史坦利旗下協成環球團隊(Counterpoint Global)首席研究顧問、聖塔菲研究院(Santa Fe Institute)董事會名譽主席、哥倫比亞商學院兼任教授,曾任藍山資本(BlueMountain Capital)研究主管、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戰略主管。多次入選機構投資者團隊和華爾街日報明星人物。

莫布新的工作主要是協助客戶端進行投資配置與投資估值、競爭戰略分析和擔任決策顧問等項目,分析領域橫跨金融、競爭策略、心理學,以及複雜系統理論。美國《商業週刊》曾於年度美國最佳商學院中,將其評比為「年度傑出教授」,同年僅七位教授獲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八旗文化《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