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叫廁所「toilet」,外國人:寧可讓小孩講髒話,也不讓他們說!母語者親揭英美2地不同說法

2022-11-29 14:46

? 人氣

為何不論是在美國還是英國都很少人用「toilet」這個字來指稱「廁所」呢?(示意圖/取自photoAC)

為何不論是在美國還是英國都很少人用「toilet」這個字來指稱「廁所」呢?(示意圖/取自photoAC)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不喜歡的字;我們自己不會用這些字,而且聽到別人用了還會覺得全身不自在。這些字就像狗哨子,會發出高頻擾人的聲音,讓人聽了頭痛欲裂,但是卻只有我們自己聽得到,而其他人卻可以幸福自在地繼續做他們的事。知名的美國美食家M. F. K. 費雪就曾經寫過她自己的看法、偏見和反感,並且用了一個冷僻的蘇格蘭古字來形容:「憎惡蹙額之事」(scunner)。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麼一個有用的字跑到哪裡去了呢?自從她在一九八〇年發表這篇〈凋零的行話〉(As the Lingo Languishes)之後,人類這個種族肯定只會變得更狹隘偏執,也更沒有耐性吧。這年頭,我們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有讓人憎惡蹙額的人物、地方和事情;這一定是某種病毒,在我們的腦子裡複製增生。

讓費雪感到憎惡蹙額的兩個字眼分別是:好吃(yummy)和絕妙美味(scrumptious),因為她說:「如此幼稚地迴避使用像好這樣簡單明瞭的字,根本就是尊嚴掃地。」就算你能解釋這些字為什麼讓人憎惡蹙額,並不表示一定有什麼道理。這樣的反感有點像是原始的本能,或者說,至少是不由自主的。像我一聽到鮮美多汁(succulent)這個字,就巴不得藏進衣櫃裡再也不要出來。什麼原因?我完全無解。

憎惡蹙額的字可以是高度隱私之事,除了少數親密的朋友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不過,也非常可能會有一大群人同時對某個字感到憎惡,像這樣讓人憎惡蹙額的字往往可以將個體緊密團結在一起,凝聚力驚人。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我可以跟你打賭,你到谷歌上去搜尋「潮濕」(moist)這個在你看來似乎完全無害的字就知道了,如果沒有的話,你大可以把這本書扔在地上,棄之如蔽屣。無論如何,你可能會想知道有好幾篇相當嚴謹的新聞報導都專門在討論和解釋大家為什麼對這個m 開頭的字如此反感,而且這樣的反感顯然還非常普遍;討論這個字的人甚至還成立了臉書的社團呢。

讓人憎惡蹙額的字鮮少有跨越國界的,但是有一個字卻拔得頭籌:廁所。這個字在潮濕、潮濕的大西洋兩岸通常―就算不是舉世皆然的話―都不受喜愛;不管是美國人或是英國人都不喜歡說廁所這個字,不只是因為它跟那個m開頭的字一樣都有同樣的雙母音:oi。(噢伊。)

美國人喜歡批評英國人神經質,其實他們自己也有一點神經質。權威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就曾經指出,「身體功能……似乎特別讓美國人感到難為情:在英國,你到任何一家餐廳都可以大方地問『便所』(loo)在哪裡,不會有人抬一下眉毛;但是到了紐約,可千萬別嘗試。」在美國,說什麼話都講究美化、委婉,成了一件大事,連醫生、護士都會說某人「過去了」,而不直接說他「死了」。

於是,雄雞(roosters)鮮少是公雞(cocks);美國人的垃圾都送進填土場(landfill)而不是垃圾掩埋場;連他們年長的(絕對不是「老」)寵物都只是送去安眠(put to sleep)而已。美國人在家裡使用的是「浴室」(bathroom),到了外面的公共場所就使用「休息室」(restroom);就連休息室一詞對某些美國人來說還是太露骨,於是他們都只能到「盥洗室」(powder room)去「淨手」(wash their hands)。

有些人批評美國人―說得還不無道理―比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還要更像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事實上,韋伯斯特淨化聖經可是比維多利亞女王登基還要更早的事情;他用經過修飾的美化詞來取代那些他認為可能「會得罪高雅人士」的字,於是在韋伯斯特的監督下,「通姦」(fornication)成了「淫穢」(lewdness),「小便」(piss)成了「排洩物」(excretions),「臭味」(stink)則被「異味」(odious)所取代。美國人從來都不願意得罪別人,甚至形成一股狂熱,凡事都要擺出最好的一面,避免出糗。這還真的非常中產階級。

說也奇怪,英國對廁所的偏見也正是從這裡開始。在歷史上,上流社會和低下階層都絕少使用委婉的說法;不論是地主或是佃農,都一樣不斷接觸到出生、死亡和排洩―至少,從理論上來說是一樣的。反而是力爭上游的中產階層極力想跟勞工階級撇清關係,於是開始接納一些上流社會無法接受的法文詞彙來美化他們的語言,例如:toilette。

誠如菲立浦.索迪在《千萬別說!―禁忌字詞典》(Don’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一書中所說的,「有產階級的貴族與其佃戶都同樣質疑外國的習慣用法,而反映出來的就是他們偏好使用盎格魯—撒克遜的詞彙,而非拉丁語彙。英國的上流社會成員說豬排是chop 而非cutlet ……果醬是jam而非preserves,甜點叫做pudding而不是dessert……」

上流社會刻意避免使用一些理論上來說比較精緻、文雅的詞彙,結果形成了許多語言上的禁忌,因此像廁所這麼一個似乎跟任何字一樣直接且未經修飾的字眼,卻成了小資產階級矯揉造作的用法,直到現在還翻不了身;使用這個詞彙的人也成了眾人奚落嘲諷的笑柄,例如BBC電視劇「愛面一族」(Keeping Up Appearance)裡那個自以為是又執著於階級的海恩西絲.布奎―要記得,她堅持自己的姓氏得唸成Bouquet喔。

我們實在很難相信,到了這個年代,語言中的許多階級標籤都已經像度度鳥一樣絕跡了,而且在英國的每一間公共廁所上頭都有一個招牌以一千號的字體寫著大大的「廁所」二字,對於廁所一詞的反感竟然還流連不去。或許,這正是問題的一部分;因為這讓廁所一詞變得平凡無奇,而說出這兩個字的人則更是平凡無奇。莎拉.莉歐在她的著作《英倫檔案:英國人實戰指南》(The Anglo Files: A Field Guide to the British)斷言,廁所一詞被許多人視為「實際上就是褻瀆不敬的言語,是最大的階級標籤」。她還引述一名女子對《衛報》記者強納森.馬戈利斯所說的話:「我寧可讓我的小孩說幹,也不讓他們說廁所。」

英國人覺得美國人的語言屏障極其可笑―尤其是以「浴室」來形容公共廁所,因為正如他們喜歡說的,「那裡面根本就沒有浴缸呀!」―可是他們自己也用了便所和洗手間(lavatory)。洗手間一詞是從基督教會直接傳下來的用法,原意是指神父在主持奉獻祈禱時洗手的儀式;你可找不到比這個更潔淨的字眼了。去上「洗手間」是蒙蒂.派森3 的伐木工人在唱歌時常常要去做的一件突兀又可笑的事,另外一件則是在每個星期三男扮女裝,妖嬈地在店裡搔首弄姿,「喝茶配奶油司康餅」。

如果你是個焦慮的美國人,既不想得罪別人,又不願意被視一般普通老百姓,那麼洗手間會是無懈可擊的選擇,等於是英式英語裡的休息室。至於便所一詞的由來則不可考,不過隱約好像也跟法文有關。這倒不至於讓這個字看起來可疑,不過卻是比較不正式―你到某人的家裡若是不知道該往哪兒走,就可以用這個字。當然囉,如果你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想,那麼你自己知道有哪些字可以用。

作者介紹|艾琳.莫爾(Erin Moore)

美國人,成長於佛羅里達州,從小就是英國文化迷,曾擔任美國知名出版社編輯,專門引介英國書籍到美國,像《教唆熊貓開槍的「,」》就是由她負責編務。莫爾婚後與丈夫和女兒定居英國多年,親身經歷了英美文化之間的衝擊並貼身觀察兩種語言之間的激盪,對英美文化差異有很深刻的洞見和體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臉譜出版《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二版)》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