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長輩愛罵年輕人「有工作就該偷笑,還敢要求福利」?過來人道出長輩的背後心態…

2018-07-28 07:30

? 人氣

我的高中同學黛安(Diane)15歲就跑去大學實驗室開口要工作,當時她既沒有工作經驗,也沒有相關教育背景,甚至連高中都沒念完,但她還是敢開口,而且要求時薪9美元。聽起來是個自以為是的小屁孩?我們之後再回頭來細看黛安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動要求」的迷失

所謂的「權利感」,是指認為自己本來就應該享有特權或特殊待遇。那麼從傳統觀點看來,哪些事情算是特權呢?老一輩的人可能認為,年輕人有工作可做就該偷笑了,再要求更多就算是要求特權。

舉例來說,身為嬰兒潮世代的地區業務副總戴夫(Dave)就說:「想當年啊,直到第一筆薪水入帳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要開口問……媽媽教我的!」在傳統職場中,薪水和彈性工時、從基層雜役晉升、和重要人物開會,這些都被視為獎賞,你得先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才能獲得這些獎勵。很少有新人敢開口問為什麼這件事要這樣做,以至於敢提出這類問題的人,常被看作是具有高度發展潛能的未來領袖。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看到千禧世代竟然主動要求這些「獎賞」,或甚至把這些視為工作的一部分,難免會覺得千禧世代很自以為是。

另外別忘了,先前的世代成長環境更為階級分明,管控也更嚴格。當時控制資訊的科技是廣播、電視和印刷品,都是非常單向的傳播,透明度很低。老一輩的人並不知道身邊的人薪水多少、享有哪些福利。知道的愈少,愈不會想到要提出相關問題,因此先前的世代更習慣(但並不等於喜歡)由一小撮人站在頂端,控制下層者的命運。

跨世代的心態變遷

至於大學畢業生是否做好投入職場的準備?先前的世代在學校時得到哪些關於職業生涯選擇的相關訊息?過去50年間,許多方面已劇烈轉變,包括對安全的看法、工作經驗、廢止隔離與平權。嬰兒潮和X世代的孩子放學後可以自由遊蕩到晚餐時間,沒什麼安全顧慮,上學以外的時間也不會排滿活動或時時刻刻受到監督。青少年的打工活動包括當臨時保母、為草坪除草和遛狗。大學生的實習工作內容往往不過是印印文件、接接電話、做會議記錄、端茶倒咖啡,只能透過觀察別人工作來學習如何做事。

學校教育也隨著時代而改變。以往的世代在校所學的科目和所接觸的教學方式都跟現在不一樣:從前是以教科書為主的學習方式,現在則強調活用和團體計畫;從前上家政課,現在改為機器人學和程式設計;從前要求學生聆聽和記憶,「講台上的智者」說的都是對的,現在則要求學生多發問、多提出意見。結果在很多職場中,抱持傳統心態的人認為,爬升到策略性職位的過程是一條緩慢艱辛的上坡路,其背後的假設是:年輕人缺乏職場知識和能力。更高層次的工作也需要更豐富的經驗,要懂得如何在各種情境中與團隊合作。

另一種常見的假設認為,所有的千禧世代都經歷比以往溫和寬容許多的教養模式,是習慣收到獎賞的「獎杯世代」(trophy generation),因此造成這種「權利感」。我要說的是,這僅僅是片面的看法。其實千禧世代是一個多元的世代,在多樣化的教養模式下成長。然而無論成長背景如何,很多千禧世代的期望更被視為「自以為是」。

作者簡介│ 克麗絲朵‧卡達基雅

美籍印度裔,創業家、培訓專家、斜槓青年,更是千禧世代。主修化工。13歲得到第一份工作,20歲拿到學士學位,在《財星》(Fortune)前50大公司工作,曾擔任工程師,後來轉任教育訓練經理。她創立印瓦提顧問公司(Invati Consulting),發表過上百場演講,包括世界知名的TEDx演講,深入探討千禧世代的行為與現代職場文化、企業組織面臨的挑戰,像是如何世代交替、轉型現代化的數位職場,並發展出解決方案,提供諮詢服務與教育訓練,協助企業組織規畫轉型,建立符合現代職場的文化。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你以為的缺點,其實是我們的決勝點:千禧世代、寬鬆世代又怎樣,5個年輕人常被誤解的真相》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