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過太爽!」是真的嗎?過來人用1句話,打臉許多長輩對年輕人的滿滿敵意

2018-07-23 14:32

? 人氣

很多領導人固執堅守「事情向來如此」的心態,或者就算有心想要改變,也缺乏工具協助找出現代化的策略,因為媒體把千禧世代描繪為加入職場的難搞大小孩。掌握可用工具的是千禧世代眼中「有魅力」的企業,如Google、亞馬遜、臉書、新創公司,而這些工具通常不適用其他產業。結果,千禧世代被視為一大挑戰,是一批需要被管理、教導的人,需要和他們搏鬥,讓他們融入一直以來的做事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負面看法聽起來會讓人產生什麼感覺?下面是我和企業領袖及人資部門主管互動時,經常聽到他們對千禧世代的評論和疑問:

● 他們懶惰、自以為是、愛跳槽。

● 我們幹嘛去迎合千禧世代?

● 他們需要被人牽著手,需要無微不至的呵護。

● 他們想要無條件得到一切,不需要付出。

● 能給的和不能給的都給了,他們還是不滿足。

● 他們以為可以大剌剌走進執行長辦公室,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 他們不懂禮貌。

● 千禧世代和其他人一樣;他們想要的東西和每個人一樣。

● 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被金錢和歷來所有人都在乎的同樣事物所驅使。

這些看法普遍存在,無論是否說出來,都存在於每一次面試年輕人時、每一次新員工上任時,以及每一次年輕同事升遷至管理職位時。艾瑞克・胡佛(Eric Hoover)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中寫道:「這類敘述提醒了我們,關於千禧世代的描繪多半出自老一輩的人,他們透過自身的經驗去看事情。」這些成見不但是錯的,更會大大損害員工向心力和職場生產力,並且妨礙塑造積極正向的組織文化。

光是知道這些負面成見對企業營運的影響並不足夠,為了能以不帶偏見的白紙心態去認識千禧世代,首先必須正視問題。以下提出2大論點,對抗今日最廣泛流傳的千禧世代負面成見:

「他們過得比以前輕鬆多了」……但你不也是嗎?

「我小時候得光腳在雪地裡來回爬坡6、7公里。現在的孩子過得太輕鬆了。」類似的老生常談透露出一個重要事實:每一代都在抱怨下一代。事實上,每一代看在前一代眼裡永遠是愈來愈懶、坐享其成,稱不上辛苦或努力,這是因為「每一代的目標都是讓下一代過得更好」。

嬰兒潮世代可能必須和其他兄弟姊妹共用一個房間,或是排隊等著用家裡唯一一支有線電話。但是再往前一代的傳統世代,可能必須全家擠在同一個房間,只能用電報和親朋好友聯絡。沒錯,現在的年輕人幾乎人人有手機,大部分的家庭也負擔得起讓每個孩子擁有各自的房間,但這不表示千禧世代更懶惰,或是更自以為是;嬰兒潮世代對千禧世代的觀感,大概和傳統世代對嬰兒潮世代的觀感差不多。

更進步的醫療照護、公共設施和運輸,這些創新事物讓每個人都受益。人人因為科技而受益,結果就是所有人變得更懶惰,所有人把這一切更加視為理所當然。特別是在第一世界國家,不分年齡或世代,乾淨的水、食物、交通運輸、教育和工作,都是人們視為應該享有的權利。我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不僅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得到滿足,這些事物是先前大部分世代無法享有的奢侈品。只因為千禧世代從小就享受到人類進步的果實而去責怪他們,這是把妒忌羨慕的情緒亂倒一通,對做出正確的決策有害無益。

而且正如同其他世代的情況,生活變得更好並不代表沒有新的挑戰出現。是的,今日我們可以透過手機隨時和親朋好友保持聯絡,但另一方面,我們時時刻刻處於一個資訊量超載的世界。是的,Google 讓我們可以在幾秒內搜尋到許多人花了多年時間累積的知識,但另一方面,今日對新員工的期待也和以往大不相同,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已成為基本要求。

總之,在某些方面,下一代總是比上一代更懶惰,享有更多權利;但是,新的世代也必須面對前幾代未曾體驗過或想像不到的新挑戰。懶惰、沒禮貌、依賴、愛跳槽、自以為是,這些標籤貼在千禧世代身上是一大錯誤,因為社會的持續進步,不應該成為汙名化一整個世代的理由

刻板印象就是歧視,就是排擠

試著想想看:要是有人用「懶惰」和「自以為是」這些詞彙來形容其他族群會怎樣?比方說「女人都很懶惰又自以為是」,這句話一定會被當做歧視和誹謗。就算是比較溫和的說法,像是「為什麼我們要迎合某族裔的需求?」都暗示著歧視,不符合今日講求的包容精神。無論何時何地,組織領導人和員工都應該謹言慎行,避免歧視,至少不要惹上官司。

此外,在充斥著刻板印象與成見的環境中,不可能建立具有包容力的文化。很多組織表示想要創造能夠兼容各世代的職場,因為在今日的職場中有前所未見的五個世代同時並肩工作。然而,同樣的這些組織卻時常在有意無意間表達出對千禧世代的不尊重,包括口頭上和行動上的表達。

例如,有位27歲的千禧世代經理和我分享她的經驗。她一面工作一面讀書,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然後進入某個組織擔任管理職,結果她的頂頭上司常對她說:「你真幸運,這個年紀就拿到這樣的職位。」這種說法的言下之意,彷彿是她的年紀不配做這個工作,無視於她完全符合職務需求的經驗與能力。很多經理人可能覺得這句話本身沒什麼不對,但聽者的感覺可不怎麼愉快。

保羅・麥山柯(Paul Meshanko)在《尊重的效應》(The Respect Effect)書裡和相關演講中分享了他傑出的研究成果,闡述尊重對員工生產力和向心力的影響:「尊重,能夠啟動我們的大腦做出最佳表現。它會活化前額葉,這是大腦最富有生產力的區域,負責解決複雜的問題、決定優先順序、與人合作。如果受到不尊重的對待,這塊區域就會靜止,無法作用。」為了促進世代包容,創造能夠激發現代人才生產力的氛圍,我們必須刻意著重塑造尊重所有世代的環境氣氛。

你可以選擇不要用「懶惰」、「自以為是」這些歧視的形容詞來貼標籤,而是用好奇取代懷疑,積極認識千禧世代帶來的轉變,包括期待與行為方面的轉變。這個過程可能不容易,但你將會很自豪於能在日常對話中以這種方式與職場上的最新成員應對。如此一來不僅能避免誤觸法律,同時也向前邁進一步,更接近打造兼容並蓄氛圍的目標,從而激發生產力與向心力,讓組織內的每一個人都得到應有的尊重。

作者簡介│ 克麗絲朵‧卡達基雅

美籍印度裔,創業家、培訓專家、斜槓青年,更是千禧世代。主修化工。13歲得到第一份工作,20歲拿到學士學位,在《財星》(Fortune)前50大公司工作,曾擔任工程師,後來轉任教育訓練經理。她創立印瓦提顧問公司(Invati Consulting),發表過上百場演講,包括世界知名的TEDx演講,深入探討千禧世代的行為與現代職場文化、企業組織面臨的挑戰,像是如何世代交替、轉型現代化的數位職場,並發展出解決方案,提供諮詢服務與教育訓練,協助企業組織規畫轉型,建立符合現代職場的文化。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你以為的缺點,其實是我們的決勝點:千禧世代、寬鬆世代又怎樣,5個年輕人常被誤解的真相》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