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媽媽的遙控器》:每個無法停止的控制背後,都有一道很深的失落

2018-07-09 12:13

? 人氣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圖/公視提供)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圖/公視提供)

如果有一支遙控器,可以控制你的孩子,你會想要這樣的遙控器嗎?

當他考試考差了,你可以倒帶回前一天,讓他再考一次 ;當他做出不對的事情,你可以倒帶回前一天,讓他再有一次重新反省改過自新的機會;當他讀書時間不夠,你有好多次好多次的倒帶,讓他反覆複習......如果你覺得很荒謬,那麼這正是公視教育主題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媽媽的遙控器」單元當中一開始的設定。(延伸閱讀:「你以後一定會感謝我!」驚悚台劇拍下割腕數十次、被「母愛」折磨到生不如死的台灣資優生

沒有名字的女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離婚協議的場景,那些曾經說好的約定、曾經講好要一起扶養的孩子,在這一刻白紙黑字簽下來,就像是笑話一般諷刺,但比這個更諷刺的是,畫面當中的女性在進入這段婚姻之後,已經漸漸遺失自己的名字了,就連離婚協議書上面要簽下哪三個字,都顯得躊躇不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偉媽媽,我想跟你討論一下這次小偉的考試成績」小偉的老師說。

「紀太太早!」學校教官說。

「好像沒見過,新搬來的嗎?紀太太你好」就連鄰居的婆婆媽媽們都說。

難怪她會忘記她的名字。某種程度上來說,丈夫的離開、角色的轉變,也是淑麗內在某一部分的死亡,她不再是「紀太太」了,她不能再用以往的方式來定義自己,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作「自我認同」的崩裂[1],就像是有人從她腳下把地毯抽走一樣,她跌得鼻青臉腫、驚慌失措,所以只能夠抓著她還能抓著的東西──小偉。

只是這一抓,就如同影片裡面「將玩偶丟入水杯裡」的隱喻,溺死了孩子,也困住了自己。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尋求再保證

從那一天開始,她的控制欲就讓孩子活在一個無限倒帶的生活,就像她不斷重複的那句話一樣。

「我要努力讀書,要考上好大學,不要讓媽媽失望。」影片中的媽媽為何不斷要小偉重複這句話呢? 其實這句話也就是一種「尋求再保證」(reassurance seeking),當我們對周遭的環境感到不安 、害怕、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感到懷疑的時候,就會不斷地從身邊的人事物身上尋求控制感(這也是為什麼淑麗需要不停的清理家裡),尤其是研究已經發現憂鬱的人會過度地做這件事[2],好像心裡面有一個巨大的洞,不論問幾次、確認幾次,都沒有填滿。可見得淑麗的內在有多麼深的傷口。

其實,淑麗只是透過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績表現上,來遺忘自己失去老公的悲傷和憤怒。她對於這份失落有多少的情緒,就會轉化成多少的焦慮,再轉變成小偉的壓力。那個在婚姻裡面死去的她,化身成殭屍,用生硬的、死板的、重複的、「都是為了你好」的微笑臉龐,吸食了孩子自由的血液。小偉曾經抵抗、曾經不從、甚至還用過激烈的手段,但媽媽只要按下遙控器,一切又得重來。後來,小偉只能在眼淚當中屈服,因為他知道,不論怎麼反抗都沒有用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當一個人被逼到這樣的境地,其實是會產生許多身心症狀的[3],我在看的時候不禁想:那是因為這部片走奇幻的風格吧?真的有媽媽會這樣對待孩子嗎?

這個念頭持續一秒,我瞥見原著作者曉樂在書的封底寫的一段話,立刻就想起了一個比小偉還要悲慘的故事 。

「這些故事不僅確實發生過,極有可能仍然在發生。」

抱著水桶睡覺的孩子

我知道一個女孩May,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都是抱著水桶睡覺的。May是家裡面第四個女兒,每次段考成績不如預期,媽媽就會用水管抽她的小腿,然後媽媽會陪她一起挑燈夜戰做習題,有時一熬夜就是到三、四點, 如果May不小心寫習題寫到睡著了,媽媽就會把她拖到浴室裡,拿起一大桶冷水從頭上澆下去叫醒他。好幾次連續數天的熬夜她實在是撐不住了,就只好抱著水桶睡覺。雖然May後來有其他社工介入協助,如今也已經大學畢業了,但可以想見那段如地獄般的經歷,在他心裡面留下來了多深的烙印。

無獨有偶的,這個媽媽的背後也有一道很深的失落。當年她生下這個孩子,婆婆指責她肚皮不爭氣,甚至要她老公再去娶一個。然而,讓她最傷心的並不是婆婆,而是老公從頭到尾都沒有吭過一聲,只在某次孩子段考的時候說:「不會生兒子就算了,就不要連女兒都不會教!

那天之後,May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童年的這段記憶,也變成她心中永遠的痛,直到她媽媽罹患癌症住院的時候。

「我一直不能原諒我媽,直到陪我媽去手術的那一天,我發現她手臂上有被香煙燙過的疤痕,腦袋裡面閃過好幾個晚上媽媽在房間裡面苦苦哀求爸爸的畫面。當天我在手術室外面哭了一個多小時。那是一種複雜的感覺,我知道她傷害我,但我也知道,她長時間以來起來如何被這個家庭所傷害......。」 May跟我說這段故事時,眼淚還在眼眶裡面打轉。在這眼淚裡面其中有一些,或許是她對媽媽的不捨。

從傷口中看見父母的痛

在這部片裡面,遙控器是有形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遙控器可能是無形的。母親的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嘆息、一次重重地把門摔上,很有可能就改變了你的決定。不過,這部影片並不是要我們責怪你的母親,而是要我們試著去看見,在她無孔不入的操控背後,究竟潛藏的怎麼樣的一種失落,讓她透過掌控你的人生,來阻止他的人生失控。

當你真的能夠看見這些痛,或許還無法原諒,但相信你心中的某些東西,也會慢慢開始點亮。

(圖/公視提供)
(圖/公視提供)

註解

*本文案例均經當事人同意之後修改潤飾,並無可供指認之虞。

延伸閱讀

[1]張秀麗(2009)。中年離婚婦女自我認同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台灣,嘉義。

[2]Coyne, J. C. (1976). Depression and the response of oth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5(2), 186.

[3]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76).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5(1), 3.

文/海苔熊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