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考進台大,運氣還是實力重要?統計學揭露殘酷現實:菁英競爭比的是運氣

2022-10-06 10:40

? 人氣

乍看之下,這似乎說不通。但是,1941年之後,棒球圈的進步似乎沒有像其他運動這麼明顯,因為過去幾十年球員的平均打擊率一直相對穩定,維持在0.260到0.270之間。不過,在這個穩定的數據下,其實隱藏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首先,打擊率反映的不只是打者的個人能力,而是投手與打者的互動。這就像比腕力一樣。由於投手與打者的能力絕對值都往上提升,因此彼此的相對關係就維持不變。雖然當今的投手與打者可能都是歷史上的一時之選,但他們的進步是步調一致的。但這種同步發展並非完全由自然決定。大聯盟的高層其實會插手其中。例如,1960年代末,當時因為投手太強、壓過了打者,所以他們改變了規則,包括降低投手丘高度五英寸、同時縮小裁判的好球帶,讓打者可以有更好表現。因此,投手與打者之間的平衡,其實反映了球員的自然演進,當中也有聯盟官方一定程度的介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古爾德提到,現在之所以沒有四成以上打擊率的打者,是因為所有職業球員的能力都提升了,因此最好球員與最差球員之間的差距也縮小了。過去60年來,球員訓練大幅精進,也使得能力差異變小。此外,聯盟開始吸收外籍球員,擴大人才庫。來自多明尼加和墨西哥的球員,例如山米.索沙(Sammy Sosa)和費南多.瓦倫蘇瑞拉(Fernando Valenzuela)帶來了更高的技術層次。同時,運氣依然扮演重要角色,決定個別球員的打擊率。當投手的球一出手,我們依舊難以預測打者(不論能力多強)是否能擊中球,以及球打出去後的結果為何。

用統計的術語來說,雖然打者的能力持續提升,但打擊率的變異性已經隨著時間縮小。從圖表3-4 可以看出,自1870 年代以來打擊率的標準差與變異係數之走勢。

變異性即是標準差的平方,所以標準差與變異性的下降是同步發生的。變異係數是將標準差除以所有打者的打擊率平均數,可以看出個別打者的打擊率距離聯盟平均的發散程度。數據顯示,過去幾十年來打擊率正逐漸趨於集中。古爾德研究的是打擊率,但其實其他相關統計數字也有同樣趨勢。舉例來說,投手自責分率(也就是看投手每九局會出現的自責分)的變異係數也在過去幾十年來呈現下滑。

變異性的下滑可以解釋為什麼再也沒出現打擊率四成以上的打者。由於每個人都進步了,所以其實沒有人能明顯勝出。威廉斯在那個年代是個菁英打者,而且球員的變異性夠大,讓他可以得到如此高的打擊率。如今,因為變異性大幅減低,因此菁英打者要達到這樣的打擊率,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威廉斯帶著1941年時的打擊能力來到今日的大聯盟,他的打擊率恐怕根本無法靠近四成大關。要在大聯盟打中球,可以說是所有運動中最艱難的任務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