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全都不見了!漁獲量9年來最低,老船長:鯖魚越撈越小,以後討海人怎麼辦?

2022-09-24 07:10

? 人氣

鯖魚體長比較圖。(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鯖魚體長比較圖。(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因此農委會在2013年緊急訂定《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希望以法規延緩鯖漁業資源的枯竭。政府藉由發放特定漁業經營許可證照的方式,將鯖魚捕撈量達全國96%─99%的扒網漁船全數納管,進行船組總量管制,同時強制裝設船舶監控系統(VMS)、要求卸魚申報、限制不同噸數船隻的作業海域,並將每年農曆臘月29日到隔年正月18日的20天和整個6月訂為禁漁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呂學榮表示,2013年之後,鯖魚平均體長確實有緩慢恢復,大致維持在29至30公分之間。部分漁民認為鯖魚體長已日漸恢復,在2019年1月提出希望政府稍微放寬《鯖鰺漁業管理辦法》部分規範的訴求,不過農委會當時並未答應,仍堅持其保育漁業資源的立場。但鯖魚的平均體長在2021年竟又降到28.3公分,是鯖鰺漁業被納管的九年以來體長最短的一年。

鯖魚的捕獲量在《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上路之後也仍舊呈下滑趨勢,即便漁業資源本來就會不斷變動,但2019年的鯖魚產量卻創下16年新低,只剩下4萬2,660公噸,較歷年平均6萬噸的漁獲量,銳減約三成。隔年雖未繼續惡化,卻也未見好轉,2019、2020年的捕獲量更雙雙成為17年來倒數第一、二名,這意味著資源枯竭的危機正在不斷擴大。

2011年至2020年鯖魚產量變化(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整理、製表:馬振瀚、林怡均)
2011年至2020年鯖魚產量變化(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整理、製表:馬振瀚、林怡均)

氣候暖化、潮流異常導致鯖魚變少,但人禍也不可忽視

是什麼原因造成鯖魚變少又變小?「至少50%以上是受到氣候與環境影響」,呂學榮指出,隨近年全球暖化加劇,漁場海域水溫較往年平均高出0.7°C至0.8°C,部分海域升溫幅度甚至超過1到2°C,鯖魚漁獲量變少與氣候異常密切相關。

呂學榮進一步解釋,在正常情況下,黑潮的暖海水應該在3、4月時,就會逐漸遠離東部沿近海域,向外退出傳統鯖魚漁場所在水域,但近年卻發現黑潮並未如期退出。黑潮暖水一方面會阻擋北方喜冷水的鯖魚南下,另一方面,也蓋住應從深海帶來營養鹽的湧升流,導致原本該擁有豐富食物來源的海域,頓時變得食物稀缺,鯖魚群自然也不願南下產卵或生活。呂學榮這兩年解剖宜蘭外海捕獲的鯖魚,確實發現牠們胃裡食物不足,明確證實鯖魚有餓肚子的情況。

花腹鯖是台灣主要捕撈的鯖魚品種(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花腹鯖是台灣主要捕撈的鯖魚品種(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潮流異常,漁民最清楚。捕魚超過50年的船長林阿乾表示,「自年少討海到今,從沒遇過狀況這麼差的海流」,原本時間到了應該出現的鯖魚,今(2022)年沒怎麼現身,反而出現不少白帶魚。他認為,海洋環境可能出現了劇烈變化,「但我們並不知道」。

多位資深的三腳虎船長也都分別向《上下游》強調,這幾年紅火心(傳統鯖魚魚場)的流水真的非常差,今年尤其差,以往會有鯖魚的區域,幾乎都不怎麼有鯖魚群出現。

海水升溫、水流不順,自然環境的改變是導致鯖魚減少的重要原因,但部分漁船大量捕撈鯖幼魚和過度漁撈、同業間缺乏約束力、政府訂定的管理機制仍有不足與缺失、日中韓等漁業競爭國先行攔截準備南下的鯖魚資源等,這些天災以外的人禍,亦是導致鯖魚消失不可忽視的關鍵。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上下游新聞市集,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氣候暖化潮流異常,大魚不見了?捕獲量重挫九年新低,入港滿是小小鯖

撰文/馬振瀚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