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全都不見了!漁獲量9年來最低,老船長:鯖魚越撈越小,以後討海人怎麼辦?

2022-09-24 07:10

? 人氣

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呂學榮表示,數十年來,台灣有無數家庭仰賴鯖魚過活,牠也是台灣唯一能支撐起如此大規模漁撈活動的魚種,「是台灣極珍貴的漁業資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宜蘭南方澳一直是台灣捕撈鯖魚的重鎮,尤其在1970年代引進日本大型圍網船組(俗稱大組)後,單一大組船隊作業一日,即能捕撈上百噸鯖魚。仰賴鯖魚建立起的產業鏈,甚至使南方澳一度成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為南方澳寫下了近四十年的輝煌歷史,即便大型圍網船組已於2013年全數退役,捕撈主力改為俗稱「三腳虎」的扒網漁船,鯖魚仍是南方澳漁業不可或缺的要角。

左一、左二是扒網船組成員,體型、噸數都較家計型漁業漁船(右一)大上許多(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左一、左二是扒網船組成員,體型、噸數都較家計型漁業漁船(右一)大上許多(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扒網漁船在海上捕撈鯖魚作業實況(漁民提供)

南方澳港邊鯖魚卸魚過程(攝影/馬振瀚)

大隻的做鹽鯖魚或罐頭,小隻的當魚餌飼料

鯖魚上岸後,依照不同鮮度與規格,可分成鮮食、外銷、做成罐頭、當成延繩釣魚餌與養殖漁業飼料等四種主要銷路,其中以做成罐頭為最大宗。單尾規格約在長20~22公分、重200公克以上且鮮度足夠者,便能做成鹽鯖魚、鯖魚片和各式鯖魚罐頭。體長17~20公分左右的鯖魚,國內少數罐頭廠還是願意做成鯖魚罐頭,或供應給遠洋鮪延繩釣船當魚餌使用。

但在此規格之下的鯖魚,夠新鮮的還可出口至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菲律賓、泰國,他們會以小尺寸的鯖魚製作罐頭,但多數只能和其他下雜魚一樣,供應給飼養肉食性魚類如石斑魚的養殖漁業當作生餌料,或乾燥後磨成魚粉,當成配方飼料中的蛋白質來源使用。呂學榮推估,作為魚餌和飼料的部分,目前應有一到兩萬噸左右,約佔總產量的1/3至1/4。

「我以前抓的中鯖,現在被叫做大鯖,拜託,那種尺寸哪能叫做大鯖」,征戰大海數十載的船長紅仔,手指比出約四十多公分的長度說道,這種大小的鯖魚已經消失不知多久了。

少部分小鯖也會外銷到東南亞國家製作成鯖魚小罐頭(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少部分小鯖也會外銷到東南亞國家製作成鯖魚小罐頭(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攝影/馬振瀚)

體長變短,捕獲量下降,資源不足危機顯著

台灣的鯖魚資源原本極為豐富,但近年卻面臨越抓越小、越來越少的危機。國立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名譽教授李國添主持的調查研究顯示,台灣東北部海域的花腹鯖最大體長,已從1970至80年代的44.95公分,降至2010年的37.01公分。(延伸閱讀:台灣漁民只會濫捕?錯!東港漁會百艘船堅持櫻花蝦公開拍賣,連日本同業也來學)

鯖魚體長在22公分以下屬於零歲幼魚、22~30公分屬於一歲魚、31~34公分屬於兩歲魚。呂學榮解釋,正常情況下,一歲左右的鯖魚只有部分會達到性成熟,兩歲之後才會達到完全性成熟,完全性成熟的鯖魚所產的魚卵也相對比較健康、狀況穩定。

鯖魚體長與性成熟狀況是衡量漁業資源狀況的重要指標,2013年初,學者發現鯖魚平均體長已經下降到28公分以下,同時出現性成熟期提早的現象,這意味著鯖魚資源出現過度漁撈,而鯖魚因為面臨族群延續危機,才會為了繁衍後代而被迫提早性成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