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近4成國中小不滿六班!專家點出3個台灣教育現況:「非山非市」學校資源比偏鄉更少

2022-09-06 17:11

? 人氣

有家長追求適性發展、非認知能力發展,也仍有家長認定好的升學、進入好學校、好公司,才算拿到成功門票。教育現場,存在許多矛盾和斷裂,城鄉教育落差也愈來愈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親子天下提供)
人才稀缺時代,父母希望學校教會孩子更多學科外的事。(圖/親子天下提供)

現況2:明星學校年年上演新生超額

在新竹縣竹北的明星學校裡,競爭從入學前就已開始。竹北現有17所小學、7所國中、1所高中,每一所動輒超過千人。今年新竹全縣有14所公立中小學額滿,13所都在竹北,年年上演新生超額改分發、家長不滿抗議的現象。

竹科家長重視教育,搶進明星學區就是為了競爭力與資源分配,追求頂尖還要更頂尖。會考5A 學生比例占三成的竹北成功國中,曾因爆炸的入學需求,一個年級從15班暴增到24班,「得犧牲操場來蓋教室」,位於學區附近、曾接收該校「溢出」學生多達兩個班的東興國中校長林健明形容。「過去每一年都超額兩百多個孩子,假設每十個家長去找一個議員來申訴,(行政首長)光在議會被質詢就受不了,」林健明說。

縣府去年再砸23億元興建各60班的勝利國中和嘉豐國小,兩校還沒蓋好就已經預告額滿。「我來之後無時無刻都在工程中,」上任兩年的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說。未來竹北還計畫蓋兩所中小學。

新竹縣是台灣產業發展帶動地區人口成長的縮影。全台未來有設校需求的,還有桃園青埔、台中北屯、台南南科等,這些地區的房價也因為學區上漲,造成更大的移入門檻。「年輕家長跟著工作機會走,無可厚非,但設新校是一種賭注,需要和都市計畫同步處理、跨局處協調,都考驗縣市首長的眼光和格局,」一位教育部資深官員分析。

現況3:「非山非市」學校被忽視

人口大量湧進有工作機會的地區,鄰近鄉鎮人才也被吸進去,造成鄉鎮空洞化;大家把資源灌進最偏遠、最弱的地方,「反而是台三線、台九線沿線那些『非山非市』的學校,資源有點不足、收入並非最低、交通位置也不是最偏遠,才更需要關注,」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提醒。

在偏鄉小校,弱勢家長的期待值完全不一樣。孩子面對單親、隔代、家庭失去功能等問題,林宗弘認為,地方政府要更關注教育差異是否會產生惡化結果,「青少年問題、幫派、吸毒等,會不會出現在這些『非山非市』的邊緣地區?若沒人處理,未來恐會出現另一個教育成就落後群。」

「學校就是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要能接應到學生的全人發展,跟家庭做更密切的協力,」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分析。

「我們必須更大膽的探索有效的偏鄉師資配置模式,」台大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認為,「不該只在現有結構下投入資源努力優化,因為舊的道路到不了新的出口。」今年五月,行政院終於提出《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希望給學校組織、聘用教師更大調整彈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