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近4成國中小不滿六班!專家點出3個台灣教育現況:「非山非市」學校資源比偏鄉更少

2022-09-06 17:11

? 人氣

人口外移、少子化,導致全台小校愈來愈多,有將近四成國中小不到六班。(示意圖/取自photo-ac)

人口外移、少子化,導致全台小校愈來愈多,有將近四成國中小不到六班。(示意圖/取自photo-ac)

當台灣人口愈來愈少,教育就不能再用快速、量產、大班制的標準化模式,必須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價值,培養多元人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幾則教育新聞,讓人怵目驚心:嘉義縣中埔鄉60年老校灣潭國小,舉辦最後一屆畢業典禮,送走三位畢業生後,剩下九位學生,將併入車程五分鐘外的社口國小。七月底各校準備開學,卻有學校等不到學生,南投縣有69所小學的小一新生不到十人,七所只有一位,甚至有三所沒有新生⋯⋯

人口外移、少子化,導致全台小校愈來愈多。根據教育部統計,十年前全台六班以下的國小有926所、國中99所,但2021年這樣的國小已增加18%至1091所,國中增加49%至148所,加總起來已占全台國中小的三成七(見下圖)。教室裡少少幾位學生,學習與生活缺少刺激,老師也感到孤單無援,更面臨十幾招都找不到老師的困境。

偏鄉的教育品質不穩定,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選擇。2018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測驗顯示,台灣十五歲學生的閱讀力,最好和最差有六學年差距;2015年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也顯示,台灣鄉村地區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習落後人數,是都市區的二到三倍。

(圖/親子天下提供)
2021年,全台6班以下國中小占三成七。(圖/親子天下提供)

現況1:家長對學校的期許在改變

當台灣人口愈來愈少,就不能再支撐需要大量人力、引以為傲的製造業,「現行教育模式,和我們期待設計出來、二十年後需要的人才是脫鉤的,」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一針見血指出。

簡立峰建議,台灣要學習北歐發展知識型產業,把人力用到最少,「未來需要問答式或專題式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尋找題目,不一定有標準答案,而是找一個『相對好』的答案。」

他從企業帶人的角度來看教育設計,提醒「第一」不該是「唯一」,「我要帶三十個人成功,不能設計一個機制只能有一個第一,讓另外29人都挫折。適性教學有多元目標、多元的學習方式,就能產生30個第一。」他肯定108課綱,某種程度是翻轉過去培養製造業人才的教育,來培養多元、創意人才。

父母對孩子和學校教育的期許的確在改變中。《親子天下》針對一千三百多位家長做的網路問卷顯示,家長期待孩子在學校學會的能力,已從過往追求成績,轉向非認知能力,能力排行依序為人際相處、批判思考、認識並能發揮自己優勢、自主學習、情緒管理,而接軌職場、學科專業等能力則被擺到最後(見下圖)。

「第一直覺很欣慰,家長已經覺醒,看到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需要非認知能力,這是課綱推動、教育改革的成果,」台北芳和實驗中學校長黃琬茹開心表示。但問卷也顯示,66%家長不相信學校能教會孩子這些能力,老師需要做很多改變。黃琬茹和許多老師、校長反應類似:「不能光靠學校和老師,家庭教育不能置身事外。」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也說:「未來一定是親師合作,培養孩子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有家長追求適性發展、非認知能力發展,也仍有家長認定好的升學、進入好學校、好公司,才算拿到成功門票。教育現場,存在許多矛盾和斷裂,城鄉教育落差也愈來愈大。

(圖/親子天下提供)
人才稀缺時代,父母希望學校教會孩子更多學科外的事。(圖/親子天下提供)

現況2:明星學校年年上演新生超額

在新竹縣竹北的明星學校裡,競爭從入學前就已開始。竹北現有17所小學、7所國中、1所高中,每一所動輒超過千人。今年新竹全縣有14所公立中小學額滿,13所都在竹北,年年上演新生超額改分發、家長不滿抗議的現象。

竹科家長重視教育,搶進明星學區就是為了競爭力與資源分配,追求頂尖還要更頂尖。會考5A 學生比例占三成的竹北成功國中,曾因爆炸的入學需求,一個年級從15班暴增到24班,「得犧牲操場來蓋教室」,位於學區附近、曾接收該校「溢出」學生多達兩個班的東興國中校長林健明形容。「過去每一年都超額兩百多個孩子,假設每十個家長去找一個議員來申訴,(行政首長)光在議會被質詢就受不了,」林健明說。

縣府去年再砸23億元興建各60班的勝利國中和嘉豐國小,兩校還沒蓋好就已經預告額滿。「我來之後無時無刻都在工程中,」上任兩年的新竹縣教育局長楊郡慈說。未來竹北還計畫蓋兩所中小學。

新竹縣是台灣產業發展帶動地區人口成長的縮影。全台未來有設校需求的,還有桃園青埔、台中北屯、台南南科等,這些地區的房價也因為學區上漲,造成更大的移入門檻。「年輕家長跟著工作機會走,無可厚非,但設新校是一種賭注,需要和都市計畫同步處理、跨局處協調,都考驗縣市首長的眼光和格局,」一位教育部資深官員分析。

現況3:「非山非市」學校被忽視

人口大量湧進有工作機會的地區,鄰近鄉鎮人才也被吸進去,造成鄉鎮空洞化;大家把資源灌進最偏遠、最弱的地方,「反而是台三線、台九線沿線那些『非山非市』的學校,資源有點不足、收入並非最低、交通位置也不是最偏遠,才更需要關注,」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提醒。

在偏鄉小校,弱勢家長的期待值完全不一樣。孩子面對單親、隔代、家庭失去功能等問題,林宗弘認為,地方政府要更關注教育差異是否會產生惡化結果,「青少年問題、幫派、吸毒等,會不會出現在這些『非山非市』的邊緣地區?若沒人處理,未來恐會出現另一個教育成就落後群。」

「學校就是公平正義的最後防線,要能接應到學生的全人發展,跟家庭做更密切的協力,」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分析。

「我們必須更大膽的探索有效的偏鄉師資配置模式,」台大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誠致教育基金會副董事長李吉仁認為,「不該只在現有結構下投入資源努力優化,因為舊的道路到不了新的出口。」今年五月,行政院終於提出《國民教育法》修正草案,希望給學校組織、聘用教師更大調整彈性。

改變:都會到鄉村,迎戰少子化衝擊

少子化「丟不起任何一個孩子」,打造未來人才,從城市到鄉村,考驗地方教育行政首長的智慧。

● 台北 — 學校合併,整合托嬰托老服務

首善之區台北市並沒有倖免於少子化衝擊。根據主計處統計,台北市國中小學生數在過去二十年間減少了四成。「校園不是積木,不能說變就變,」經手過四次學校裁併案的台北市教育局長曾燦金回顧,學校配合都市規劃整併,最重要是溝通,他曾為某裁併校案,主持過四十六次公聽會。

今年八月起由永春、永吉國小合併、新成立的雙永國小,就是談了六年的結果,「像談戀愛要先交往一樣,跟社區、家長會達成共識,兩校共辦活動、共編教材、共同備課,然後打開隔絕兩校的那道圍牆,」曾燦金表示。雙永新校舍容納原有的小學和幼兒園,還整合零至二歲托嬰、日照中心的托老服務,操場下還有大型停車場,都是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設計。「少子化下,未來的學校一定是學校、學生、社區三贏的學習中心。」

面對傳統明星學區國中小滿額、有些學校卻招不滿的長年現況,台北市也實施部分額滿國中減班、三年內維持不變;並鼓勵招生困難的小校轉型為實驗學校,或實施雙語實驗課程,讓冷門學區翻轉成熱門搶手學校。今年六月更首創全台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數位高中,讓教育選擇更多元,適合每一個孩子。

● 南投 — 用大數據提升學力,加強數位診斷

六班以下國中、國小分別占68%和53%的南投縣,教育處長陸正威讓全體學生每一年都參加基本學力檢測,用大數據來提改善方案,「分析每一年各校的檢測成績,進步或退步都請校長檢討原因,然後協助改善,連續退步的就換校長。」陸正威嚴格的做法產生效果,南投今年會考成績 5A 增加8%,比去年更好;推動數位計畫的偏鄉學校信義國中,連續四年零 5C,3B 以上學生增加15.5%;草屯國小用數位診斷,針對落後學生做差異化輔導,國英數三科未通過率,比前一年降低三到五成。去年開學有160位新生報到,較六年級97人,大增六成。

● 台南左鎮 — 做出小校特色課程

位於台南市東南方的左鎮區是典型「非山非市」地區,過去五年人口流失全台最嚴重,也是全台唯一沒有超商的平地行政區。左鎮國中曾經一個年級有四班,過去十年全校只剩三班,今年只有五十八名學生。前任校長蔡宜興拚命找資源,發展無人機、單車環島等特色課程,培養孩子動手做、分享發表等能力。充分善用大帶小,請畢業學長姐回來帶新生夏令營。「偏鄉孩子和家長沒有聲音,但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蔡宜興說,用八年時間打磨的特色課程打響左中品牌,不用再擔心被廢校。

台灣的教育正在進行一次典範轉移。從快速、量產、大班制的標準化教育,以考試競爭來篩選孩子,到重視學習過程、仔細打磨差異化的個人化學習。台師大創新中心主任、教育系教授陳佩英期許,「新時代要有全新考量,從學校規模、成本計算⋯⋯都不能再用原有的思考、計算模式。」

新教育必須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價值、情緒和意義,高雄市教育局副局長陳佩汝說:「教育不能只看數字和效率,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最適組合,才能教出有共好心態和行動力的下一代。」幫助每一個台灣孩子找到自己的幸福,成為對台灣未來最有影響力的人才。

(圖/親子天下提供)
所謂的「好學校」,應重視孩子學習過程!(圖/親子天下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少子化浪潮下的新家庭、新教育ー為幸福而教》(原標題:全台逾三分之一國中小不滿六班|教育落差擴大學校 不能只教出一個第一)

責任編輯/趙鳳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