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悲傷難過時,別說「我懂、我理解」!心理技巧「重覆他的話」,反而讓他有力量

2018-07-03 06:20

? 人氣

有一個小男孩兒,有一天他很晚才回家,媽媽問他做什麼去了,他說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剛剛喪偶的老爺爺。媽媽很驚訝,問他,你是怎麼安慰爺爺的?因為即便媽媽作為一個成人,也覺得老爺爺的喪失太沉重,不知該如何安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男孩兒說:「我騎車路過老爺爺家,看見他自己一個人坐在院子裡哭,於是我把車子放在一邊,爬上老爺爺的膝蓋,跟他一起哭。」

這個小男孩兒是個天生的治療師

其實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只是我們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學習到這樣那樣的道理,有了這樣那樣的價值觀。我們每每要感受情緒的時候,大腦便跳出來指手畫腳,說你這樣想是不對的,你那樣想是消極的,你看你擁有這麼多東西,你看有那麼多人關心你……「你不該再難過了。」

於是,我們就生生給別人或自己加上了一條罪名:你不該難過這麼久,你該快快好起來

而小男孩兒做的,是特別天然的「共情」:

我懂得你的難過,而不指手畫腳;我陪你哭,而不急於讓你變成我所期望的樣子。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稍稍放下我們內心的評判標準、價值觀,僅僅用些小的方式給對方陪伴,這就足以讓對方感覺溫暖,而找到自己的力量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稍稍放下我們內心的評判標準、價值觀,僅僅用些小的方式給對方陪伴,這就足以讓對方感覺溫暖,而找到自己的力量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共情」(也作同理心),是所有心理諮詢師在成長的過程裡面,要經過大量的訓練,才慢慢能夠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最喜歡的關於共情的描述是,透過他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

我記得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看岳曉東老師的《登天的感覺》,他在自序裡面寫了這樣一段話,大意是說,年輕的時候,覺得理解一個人是多麼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做諮詢越久,越發現一個人去理解另外一個人,是多麼多麼困難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覺。

後來我也開始接受共情的訓練,開始嘗試去理解我的來訪者。我越發感受到「理解」之不可能。

因為你就是沒有經歷過他的經歷,沒有感受過他的感受。無論你如何用力,另一個靈魂深處,你終是無法到達。

可是我們盡力地去共情的目的,並非去完成這個不可為之事。我們與他人共情,為他帶來陪伴,更重要的,是能夠他去理解他自己。

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故事。在一九七○年左右,個人電腦還沒有出現。有程式師根據人本主義治療師的理論,做了一個程式,叫 Eliza(伊麗莎)。這有點兒像現在的 Siri。

這個程式能夠跟你對話。她說話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問題,或是將你說的話重新組織一下,重複給你聽。

比如你說,我今天很難過。Eliza 就回覆說,噢,今天你很難過。你說,我不喜歡吃巧克力,它讓我發胖!Eliza 就回覆說,巧克力會讓你發胖,你不喜歡。

看起來都是些正確的廢話,卻有著出人意料的作用。

實驗人員讓一些人來使用這個程式,收集回饋。有趣的是,絕大多數人堅信,這台冰冷電腦後面一定坐著一個全世界最理解他的人。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稍稍放下我們內心的評判標準、價值觀,僅僅用些小的方式給對方陪伴,這就足以讓對方感覺溫暖,而找到自己的力量了。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光是陪伴對方,就能給他力量。(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回到我們的主題。

我們特別善於給朋友「正能量」說,你看你擁有這些、擁有那些,你還有這麼多好的東西,不要難過了。其實這不過是小事一樁,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睡一覺明天就好了。

若你真的希望他好起來,請你幫助他來表達他真實的感受。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當自己脆弱、無助、抑鬱的時候,身邊有一個「小男孩兒」,不評判、無期望地陪我們哭。不幸的是,我們並不能要求身邊的朋友個個都變成「小男孩兒」。可是,萬幸的是,即便我們可能沒有這個「小男孩兒」,但是我們都有我們自己。

很久之前,我在一個工作坊上聽到過一個女孩子分享的「333」:每天散步三十分鐘,每天曬太陽三十分鐘,每天三頓飯和人一起吃。這能夠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心情。

我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手寫書信。每次信的開頭都說,最近好嗎?信的結尾都說,祝你快樂!人們都有單純的願望,希望可以天天開心,可是越長大,越覺得這分明是種奢侈。沒有誰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開心,沒有誰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順利。

我們無法改變痛苦,卻可以增強愛自己的能力。

我們學了這麼多溫暖他人、關愛他人的方式。請你像關愛別人一樣,來疼愛你自己。

然後,你能夠愛自己,一直到時間的盡頭。

作者|簡里里

「簡單心理」平臺創始人兼CEO。2016年富比士「亞洲30 Under 30」青年精英。

20歲即獲得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心理學碩士學位,在後來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的過程中,她花了很長時間來了解和探索自己。在諮詢室中,她看見人的孤獨,看見友善,也看見故意;看見被禁忌的、被誘惑的、被壓抑的、不被說出來的情感;她見證了自己和他人的不易,也從暗處看見光芒。

2012年起,她以心理諮詢師的身分在豆瓣網站撰文,並成立電臺、微信等自媒體,贏得大量關注,文章也被一再轉發。
2014年,她辭去大學教職,前往矽谷參加「英雄學院」計畫,並獲得投資創立中國第一個心理諮詢網路平臺「簡單心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平安文化《你是一切的答案》(原標題:愛,從陪伴開始)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