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專科升成學院、再改成大學,就叫「重視技職教育」?嚴長壽痛心揭台灣教育害慘技職生

2018-06-12 11:52

? 人氣

嚴長壽舉台東最具代表性的公東高工為例。該校木工科曾停招多年,這幾年恢復招生,但技職教育面臨時代的關鍵點是,傳統木匠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學生的思惟必須從「匠」提升到「藝」,老師也必須向上提升過去停留在技術的思惟,朝向結合「藝」的階段,培養學生未來的美學能力,產出一代代廚藝達人、工藝達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嚴長壽舉例,德國有超過七成的孩子選擇先就業、讀技職,只有約三成的孩子上大學、走學術之路;台灣卻正好相反,用一套標準要求所有人遵循,形成70%的學生陪30%的菁英,完全照後者的方法磨練。

「職業結構應該是『正金字塔』,也就是基礎、中階的技術人力占大部分,做為社會運作的堅實基礎;然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呈現的卻是頭重腳輕的『倒金字塔』結構,每一個科系都被冠上『管理』的帽子,沒有人願意做『被管理』的工作。」嚴長壽表示,台灣社會需要不同結構與領域的人才。以下是他接受《未來Family》專訪談技職教育的精華:

Q:20年前廣設大學的後遺症,我們付出的代價要怎麼修復?

A:其實與少子化不完全有關,這是國家教育結構的問題,導致學生只有空洞的學歷、沒有扎實的能力。這20年來我一直強調,職業學校不要請來一個老師教個10幾、20年,師資應該跟產業合作,否則我們的宴會合菜永遠停滯在「倒扣鮑魚」的層級。

建議可以用「交換老師」的概念創造產學雙贏。以餐飲科系為例,請頂尖的廚師駐校兩年,同時讓教師也到業界實做。這樣一來,學校老師永遠知道市場上的最新趨勢,對產業的好處是,能提前入校教出將來所需要的人力。如此,就能讓技職學校在技術上保持和市場不脫節,而這些畢業生一進入職場,馬上就能上手,也能安於他的工作。

Q:長期關注台灣的技職教育,你認為技職教育的復興之路應該怎麼走?

A:如果是走回工專時代的路線,沒有希望,那只是解決了水電工短缺問題。如果你今天只會技術,就是個技師,再往學術發展可能是名工程師,而若沒有藝術跟美學的能力,你不可能變成賈伯斯

未來回歸職業學校時,技術、學術、藝術缺一不可。下一個階段的技職教育,如果沒有美學觀念,最後只是變成「齊一」──整齊劃一的me too產品,或其中之一,全世界哪裡工資低往哪裡去。台灣必須創新、有特色,做到唯一、獨一,例如瑞士、丹麥、荷蘭這些小國在做的事情,包括連英國都開始發展文創。

Q:已有高科技企業參與教育工作如IBM,這種趨勢會對技職教育帶來哪些影響?

A:以IBM為例,企業已有新思惟,體認到公司基礎員工並非全要頂尖大學畢業不可。公司情願招募扎扎實實、本來就自認是專業導向的人,安於這份工作。因而IBM也創了一個新名詞new collar(新領),介於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群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