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道德十字架的業務員:NGO 街頭募款員的告白

2018-06-06 17:03

? 人氣

有些極端卻常見的例子裡,我們發現募款專員已經盡其所能與民眾確認捐款意願,甚至表示如果事後臨時有狀況無法捐助,也希望能接起電話來明確告知,而當下信誓旦旦、誠心誠意口頭承諾的民眾,最後卻仍選擇以不接電話的方式回應,讓募款專員感到相當受辱的情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遇到以上種種,對於募款員的心理狀態其實有很大的考驗。「街頭上的承諾不值錢」成為募款員最無奈的共識。

此外因為時間有限,只能用一兩個簡短的故事帶出主題、介紹 NGO 的工作,因此講那些直覺上最「感動人」的故事,成了募款專員最「理性」的選擇。只是日復一日口述相同的故事,久了不但產生心理疲勞,也讓募款員一度懷疑自己只不過是在利用他人的悲慘故事賺錢罷了。同時,更因為每天都要背負業績壓力,募款員很容易就在反覆的煎熬中逐漸喪失了熱情,也遺忘了募款的初衷,自我異化而不自知。

募款員的歸屬感與工作保障

在街頭上若長時間募不到款,更是無助。緊張、焦慮、鬱悶,都是募款員常有的情緒。這時,「歸屬感」就相對重要許多。多數人還是喜歡被 NGO 當作自家人對待的 In-House 型態。若委外給募款公司經營,企業與 NGO 本身就會「隔了一層」,募款員心裡總還是有一種「我畢竟不屬於你」的疙瘩在,對於嚮往NGO的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好的選擇。

此外,委外經營也會讓 NGO 成為「客戶」,募款公司必須滿足當初與 NGO 簽談合約時的種種要求,否則隔一年、兩年解約也有可能,這對於在公司裡服務的募款專員而言相對沒有保障。尤其不像香港具備財力的國際 NGO 非常多(如世界自然基金會、護瞳行動、無國界醫生等十多間),臺灣街頭募款月捐的市場相對很小(目前有作街頭募款的僅有綠色和平、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幾間),一旦解約,公司很可能就會面臨全部解散的命運。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某募款公司成績第一名的員工,明明個人表現良好,卻因公司整體成績不好而面臨失業的情況。但在 In-House 的團隊裡,除非 NGO 自身出現財務困境,否則便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否定了外包的做法。之前也有 NGO 嘗試自辦團隊,卻面臨失敗解散的結果。因為相對而言,委外公司更有籌辦團隊、與募款的實戰經驗,為了維持競爭力,也會盡量給出高於一般水準的薪資待遇。當然,他們對員工募款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可能更加嚴格。

(圖/HeatherPaque@flickr)
公益理想與業績壓力間,募款員的情緒與街募的生態如何向好的一面發展,都面臨重重考驗。(圖/HeatherPaque@flickr)

募款員與街募,該走向何方?

在這樣的街募環境下,有不少值得記憶之事。我的前同事K,是一個認真的街募女孩,留著短髮的她,總是帶著粗框眼鏡,操著犀利的話術與台詞,一字一字滿懷誠意地邀請民眾捐助她所服務NGO。光是看著她的眼睛,就能感受到她的靈魂。但幾個月後,K離開了,在網路某個平台上發表了她對募款團隊的看法,言語充滿怒氣與斥責,還有對這個行業的全然失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

Goodjob職場透明化運動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