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道德十字架的業務員:NGO 街頭募款員的告白

2018-06-06 17:03

? 人氣

此外,在臺灣的 NGO 普遍面臨的財務困境已是眾所周知。NGO 的人力、經費,往往都必須在極為有限的狀態下不斷透支,員工甚至要陷入無止盡自我剝削的高壓生活中,領著極其微薄的薪資。因而有不少 NGO 工作者都習慣自我調侃是在「做功德」。不少優秀的人才往往也在幾年後,就因工作太忙壓力過大而累垮身體,或者因薪資無法平衡生活條件最後只能無奈離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沒有一種既能夠為 NGO 達到宣傳效果,又能當場邀請社會大眾捐款的方法?近幾年來,國外街頭募款的制度就這樣被順理成章地引入臺灣。

街頭募款始於 1995 年的奧地利,最初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開始推動,在歐美國家已經行之有年。如果現在我們行走於歐美的城市街頭,也會發現有不少 NGO 的募款員,拿著一本資料夾或平板電腦在路上爭取行人的注意。這些募款員自然都是有受薪的正職員工;然而,這種工作真的具有效益嗎?難道募集到的經費足以打平自身的薪資水準、甚至能維持 NGO 的運作嗎?

入行菜鳥為何而幻滅:業績與裁員壓力

我先前任職一年的智善社會企業,是香港多家專業募款公司的其中之一,這次希望擴大海外據點,來到臺灣尋找客戶,而他們在臺灣的第一個服務對象就是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然而智善並不算是最早來台做街頭募款的。在我們之前,在台灣就已經有綠色和平組織、香港商創價管理顧問公司等經營多年。綠色和平選擇自己籌辦募款團隊(我們通常稱呼為 In-House Team),國際特赦則是委外經營。

(圖/Goodjob職場透明化運動 提供)
一般非政府組織的募款模式。(圖/Goodjob職場透明化運動 提供)

在臺灣,會選擇進入這一行的人,除了為了養活自己外,常常也是對這個社會懷抱熱情與憧憬,希望直接或間接地實踐自己的社會理想。但就像前面提過的,作為募款員是有支領正職薪資的,其職責就是爭取更多支持者加入「月捐計畫」。因為並非單筆、而是每個月的捐款,因此募款員每天至少招募到一位以上的民眾,數個月後就可為 NGO 帶來可觀的經費挹注。

但現實情況卻並非總是理想,天候狀況、募款員能力強弱、地點環境都會影響成績的好壞,NGO 基於成本考量,自然有其「業績」上的要求,募款員也會因為達不成業績而面臨裁員。

這正是許多剛入行、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無法適應的部分,其中有不少人因這種現實考量深感幻滅,自覺受到了傷害而離開。他們自認真心喜歡這份工作,也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怎麼還會被NGO或社會企業裁員?跟「外面」的私人公司一樣,業績掛帥式地將員工裁撤,直觀上難道不是很違反NGO的精神?

作 NGO 的業務,不能「太業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

Goodjob職場透明化運動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