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母胎單身,還能頭頭是道幫朋友分析感情問題?心理學解釋「當局者迷」現象

2018-07-12 06:20

? 人氣

研究發現,用第三人稱思考的被試者更傾向於把任務當成積極的挑戰,任務得分也更高;他們能更好地應對社交焦慮,對自己的表現更滿意,並且在任務結束後更不容易反覆回憶任務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吧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朋友有難,你會為他加油打氣?但對待自己似乎就少了這份溫柔...(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聰明才智光用在別人身上太可惜了

心理距離近的事件更容易激發我們的情緒。如果我們過度關注自己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反覆思考事件對自己的影響,我們就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

2017年一項研究發現,焦慮的人會縮小與未來的心理距離,憂鬱的人會縮小與過去的心理距離。還有許多研究證明,憂鬱過度關注自己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後退一步」拉開心理距離,從更高的解釋水平上分析問題,這也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常用手段。

下面介紹一個實用的小練習:

在想到某個負面事件的時候,或者為未來擔憂的時候,試著用「他」的名字或者某個暱稱來稱呼自己,對自己描述事件內容和自己的感受,多問問自己:

「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想描述當時的場景,也要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描述,有心理學家將這種視角稱為「牆上的蒼蠅」。

你可以用幾分鐘時間在頭腦中默默想像,不過把想法寫下來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這種思維方式可能不太容易掌握,不要氣餒,多嘗試幾次。

通過切換到第三人稱視角,我們就能更好地區分事實與想像,識別自己那些不理性的想法,然後反駁它或者忽略它

(示意圖非本人/WOWOW@facebook)
把負面的想法換成「他」寫下來,可以更客觀的檢視!(示意圖非本人/WOWOW@facebook

那些焦慮和憂鬱的情緒或許不會很快消失,但是我們可以學會與它和平共處,不讓它干擾自己的行動,就像很多人感冒的時候也會堅持上班那樣—我們不鼓勵這種做法,但是對待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同樣的態度。

這時候,你就有機會像對待朋友那樣,給自己一個擁抱和幾點建議,告訴他:「加油,你可以的!

你將收穫一個最棒的朋友,並且他會永遠陪伴著你。

參考文獻

1. Kross, E., Bruehlman-Senecal, E., Park, J., Burson, A., Dougherty, A., Shablack, H., . . . Ayduk, O. (2014). Self-talk as a regulatory mechanism: How you do it matt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304-324.

2. Luca Rinaldi, Francesca Locati, Laura Parolin & Luisa Girelli (2017) Distancing the present self from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0:7,1106-111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在別人的問題面前,我們都是情感專家)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