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存夠退休金,幾歲得開始存錢?這件事沒做好,投資報酬率再高也沒用

2022-05-26 12:40

? 人氣

儲蓄率不夠,投資報酬率再高也沒用。(圖/取自shutterstock)

儲蓄率不夠,投資報酬率再高也沒用。(圖/取自shutterstock)

編按:愛因斯坦說過「複利的力量比核彈還大」,因此存退休金時,許多人會關注投資報酬率。但愛因斯坦沒說的是,複利的力量要20年後才會顯現,在那之前,投資報酬率並不是重點,儲蓄率才是決定存夠退休金的關鍵。因此愈早開始存,存的錢愈多,存夠退休金的機會就愈大。

根據富比士 400 大富豪排行榜(Forbes 400),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 1990 年即將度過 60 歲生日時,他的淨值近 40 億美元。30 年後的 2020 年,90 歲的巴菲特淨值高達 700 多億美元(而且是扣除了數百億美元的慈善捐款後)。換言之,巴菲特的淨值有將近 95% 是在他 60 歲以後創造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等我們說明完簡單的例子後,再來探討這點。

大部分關於退休的計算,所需輸入的資料相當簡單,只要輸入目前已儲蓄的金額、目標儲蓄額,以及假設的報酬,計算機就會根據上述假設的輸入資料,得出未來值。

用這個方法來判斷退休前要存多少錢,並不周全,因為人生不是一直線的。退休金的計算簡單明瞭,真實世界卻是錯綜複雜。規劃退休時,需要重視的是正確(在預想範圍內),而不是精確(分毫不差),不過,計算數字可以讓你大致了解,你的儲蓄習慣對於創造長期財富的影響。

了解這點後,請看以下典型的退休規畫計算,這是假想某位年輕人的未來展望。假設你在 25 歲開始存錢,目標是 65 歲退休。一開始,你把年薪 40,000 美元的 12% 存起來,每一年增加 3%。

上述假想的退休金計算,到最後會存下多少錢?答案是,起步早加上高儲蓄率,年屆退休時會存下超過 150 萬美元。

退休儲蓄(圖/時報出版)
25歲開始儲蓄,65歲可獲得的退休儲蓄金。(圖/時報出版)

由此可知,穩定的二位數儲蓄率,加上不錯的投資報酬和合理的複利,使這個例子的假想主角在年屆退休時,成為百萬富翁。

看到這些數字會使你相信,你的投資報酬占了很大比重,因為四分之三的最終儲蓄額來自複利的投資收益。不過,把上述結果切分成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發現。

延伸閱讀:退休金存多少才夠用?遵守4%法則,現金流可穩定維持50年

以下是 25 歲開始儲蓄,到 35 歲時的情況:

退休儲蓄35歲(圖/時報出版)
25歲開始儲蓄,35歲能獲得的金額。(圖/時報出版)

在剛開始那 10 年,你存入退休帳戶的金額,構成餘額的大部分。以下是 45 歲的情況:

退休儲蓄45歲(圖/時報出版)
25歲開始儲蓄,45歲能獲得的金額。(圖/時報出版)

要經過 20 年以上,投資收益對餘額的貢獻才會追上儲蓄。

計算退休金時,隱藏著一個看不見的複利,也就是絕大多數的成長,會出現在接近退休年齡、累積起夠多的餘額時。在儲蓄和投資的最後 10 年間,你會看到價值如下變動:

退休儲蓄55歲(圖/時報出版)
25歲開始儲蓄,55、65歲能獲得的金額。(圖/時報出版)

上例中,最後 10 年(56 歲至 65 歲)的投資收益達 660,000 美元,占最終餘額的 40% 以上。

巴菲特的例子就是這個原理。跟巴菲特做比較,顯然會讓人不爽,因為這位奧馬哈的股神(Oracle of Omaha)是地球上的前幾大富豪;然而,巴菲特的資產成長和上述退休金計算的例子,都顯示金錢是緩慢成長,直到累積到一定數字後,才會隨著複利作用而一飛衝天。

對一般存退休金的人來說,真正的財富來自儲蓄、複利及等待,這是要花時間的,而且不容易,可能要幾十年才看得到豐碩的成果,比大部分人期待的久多了。

儲蓄比投資重要,但儲蓄無聊,投資則充滿變化。隨著人均壽命的提高,人們比以前更需要具備耐心的美德,並且了解自己未來的時間漫長。

這個基本的例子還提供了幾個啟示:

• 聚焦在金融市場上多幾個百分點的投資報酬比較令人興奮,殊不知,你在職業生涯的前幾十年能存多少錢,遠比投資策略更重要。

• 在前面的例子中,把收入的儲蓄率從 12% 增加到 15%,對於最終餘額的效果,幾乎等同於每年提高 1% 的投資績效。20% 的儲蓄率等於每年的市場報酬超過 2%。在投資上賺取較高報酬,比存更多錢困難許多;你能掌控儲蓄率,但卻無人能掌控市場的變化。

• 把複利拆成不同的時間區間,足以說明堅持長期儲蓄和投資計畫的力量。每次市場的波動似乎都可能使你賺錢或虧損;事實上,提高儲蓄率的簡單動作,長期下來能為財富帶來巨大的影響。

一份研究發現,能夠成功地退休,有近四分之三可以歸因於個人的儲蓄比率,其餘才是投資標的及資產配置的選擇。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儲蓄比投資更重要。

如果你不存錢,你是不是巴菲特第二,就不是重點。錢才會生錢,儲蓄永遠在投資之前。

作者介紹:班.卡爾森(Ben Carlson)

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瑞斯霍茲財富管理(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公司的機構資產管理總監,致力於協助非營利組織、機構法人和一般家庭進行聰明的規劃與投資。

2017年獲選為「投資新聞」40位40歲以下精英(Investment News 40 Under 40)財務顧問之一。知名財經部落格「致富的常識」(A Wealth of Common Sense)的創辦人兼主筆,以及Podcast「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的共同主持人。

著有四本書,包括《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時報出版)、《投資前最重要的事》(商周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