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體內濕氣太重,容易頭暈、手腳紅癢!中醫師教4招祛濕小撇步,3種NG食物一定要少吃

2022-05-23 11:32

? 人氣

但不管什麼運動或活動,希望都是至少一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長期實施才能獲得健康效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雨天易胃脹、 手腳紅癢?

消化道疾病:胃口欠佳、口渴但不欲飲、胃脹、嘔吐、腹瀉、大便濕黏

脾胃既是負責水分代謝的系統,同時又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當大自然濕度增加,導致體內濕氣積聚,有機會影響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水分而形成濕濁,影響食物的消化速度,造成消化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痰多

當體內濕氣增加,水分散佈會變慢,影響肺部正常運作,干擾呼吸功能,造成各種呼吸道疾病。

皮膚病:手、腳丘疹水皰痕癢

一般來說,體內多餘的水分會透過皮膚、大小便排出體外; 但當體內濕氣增加,需要透過皮膚排走的水分相對增多,此舉會造成皮膚的負擔,又可出現各種皮膚問題。

情緒病:情緒低落,易有胸悶,精神疲憊

濕氣重會使人感到身體重墜、疲倦乏力、精神甚至心理狀態亦會隨之變差。

婦科病︰白帶量多,有異味,下陰發癢

濕濁積滯於子宮,下陰分泌常會增多,也有機會變得黏稠,出現異味、發癢等等。

其他︰頭面及眼瞼浮腫、四肢關節腫脹重痛、眩暈等

濕氣常會流連在身體關節及間隙等位置,所以空隙較多的身體組織,如眼瞼和關節常會積聚濕氣,形成局部的不適。

祛濕湯水和穴位助調理

如果在雨天復發或出現上述疾病,不妨嘗試祛濕方法,解決根本問題。

祛濕補品︰番薯素湯

功效:健脾、益氣、袪濕

材料:蕃薯3至4個、粟米1至2條、白扁豆20克、熟苡米20克、無花果2個、陳皮一角、約6~7碗水

作法:

1.白扁豆、熟苡米先浸泡約一小時

2.蕃薯及無花果洗淨、切塊

3.所有材料加水煮約1小時

祛濕穴位︰ 水分穴、足三里穴、豐隆穴

1.水分穴:肚臍上1吋

2.足三里血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吋,脛骨前援外1橫指

3.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吋,脛骨前緣外2橫指

避免頭、背和足部弄濕

下雨弄濕身體可大可小,稍一不慎會患上感冒頭痛;中醫著重未病先防,李醫師籲大家要避免頭、背和足部弄濕。

頭部:頭痛

李醫師指,「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而濕性質陰寒,如果淋濕頭部,陽氣便會減弱,頭部得不到充足的熱能,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可能會誘發眩暈及頭痛等。

背部:腰痠背痛

根據經絡學說,身體的背部有一條叫「督脈」的經絡,它是負責陽氣的運輸和散佈,弄濕背部可以令督脈裏的陽氣運行受到干擾,使人感到怕冷及腰痠背痛等。

足部:真菌感染

下雨後弄濕足部,如果沒有即時抹乾,水分停留在鞋子內,在侷促的環境下容易誘發足部真菌感染,造成足部皮膚問題,例如足癬,因此弄濕腳部後謹記抹乾足部!

保暖腰部

「腰為腎之府」,腰部是腎臟居住的地方。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首先讓腎臟所處的位置安寧而不受干擾,這樣腎臟才能妥善地保存著維持生命所必要的氣血精華,發揮它本身的作用。

淋雨後必做三部曲

1. 即時弄乾或換掉弄濕的衣服鞋襪

否則濕冷黏滯皮膚,會減弱體內的陽氣,容易誘發不同疾病。

2. 發汗祛寒食療︰紅糖薑湯

3. 泡腳祛寒濕:艾葉水泡腳

泡艾葉有祛寒濕、通經絡的作用,並可加強全身血液循環。

做法:加水煮熱艾葉30至40克,水溫約攝氏40度,浸約10至15分鐘

淋雨調理:紅糖薑湯

功效:發汗去寒

材料:生薑10克、紅糖10克、約2碗半水

作法:老薑洗淨後切片,加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約10分鐘,再放入紅糖多煮1-2分鐘即可。

日常祛濕小撇步,3種食物要少吃!

1. 平日宜多運動,有助濕氣排出

2. 避免長時間留在冷氣房間,以免積聚寒濕之氣

3. 避免進食油膩、生冷或甜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暴雨|雨天濕重誘發勁多病痛 3部位沾濕手尾長 淋雨後必做3件事)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