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爬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內行人破除迷思:做好3點評估,獨攀比團隊登山還安全

2023-02-22 08:00

? 人氣

而在不認同獨攀行為的群體中,有些人會認為獨攀者不負責任的態度,最主要原因都是因為評論者是站在「獨攀者親友」的立場看待這件事情,所以才會說獨攀者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也因為不重視親友的關愛、建議,而認為獨攀者的行為是不負責任與自私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就個人經驗上,當自己計劃獨攀時,通常處理態度都是更為謹慎、事前準備也都更加周詳,會做盡一切努力讓自己、也讓身旁在意的人不要擔心。打個比方說,當我參與團體登山時的觀察,主揪或領隊通常都是對行程準備與了解最多者,其餘隊員在大多時候都是處於「跟著走」的角色狀態。然而,當今天只有自己一人登山時,勢必得要一人分飾多角,身兼領隊、嚮導、廚師和醫護員等,才可能為行程中各種風險做好預防。

此外,獨攀者之所以獨攀,其實也可能因為考量到隊友能夠配合的時間、相處習慣以及是否具備相當的能力,進而決定某趟行程是否採取獨攀或團隊登山。在各種條件衡量之下,選擇獨攀的方式其實也是為了降低團體登山時的風險

最後,從事獨攀需要很強壯的心理素質。不論獨攀者的能力有多強,也不論做了多少準備與訓練來降低可能風險,當要前進一段未知的旅程時,就算是獨攀者心裡也一樣會存在一絲恐懼,因此,獨攀者的心理能量必定要夠強大,才得以支持他們從事像這樣的探險旅程。

在眾多森林路徑中,通常在過了中午後容易起霧或飄雨,相對增加迷途風險。(圖,攝於前往低陸山的神木區/一路報導提供)
在眾多森林路徑中,通常在過了中午後容易起霧或飄雨,相對增加迷途風險。(圖,攝於前往低陸山的神木區/一路報導提供)

潛藏於獨攀中的風險

一、你的能耐在哪裡?

有時進行獨攀,其實是在認識自己身體的能耐與極限。雖然使用「極限」一詞,但當我在實際規劃行程時,並不會將行程安排得十分緊迫,而是會在試圖探索速度、體能或耐力的同時,讓每一趟行程的時間、移動距離都能夠具備較大的彈性,去應付隨時可能面臨的風險狀況。

在進行獨攀時,我會變得更專注──專注於眼前每一步伐,也專注於與自己深度對話。當面對自己比較不擅長的地形時,我會盡量放慢身體移動速度,確保自己能夠安穩、順利地度過難關為止。而在身體比較有把握的路段移動時,就會嘗試與自己對話,審視當下身體與精神狀態,藉此了解未來在安排其他行程時還能夠做出哪些調整。

負重能力或每次上山該攜帶什麼東西,也是獨攀者經常學習的事情。上山的交通方式也會影響背負重量以及攜帶的物品多寡,比如:騎機車登山時,如果機車空位不夠、或登山期間有機會降雨,就會將部分原本要留在山下的物品背上山,相對地就會增加負重量。這裡頭還有很多都是獨攀幾次之後,才慢慢注意到的小細節。

一臺小黃與一個登山包,是我每次獨攀時的標準配備(圖,攝於合歡山武嶺/一路報導提供)
一臺小黃與一個登山包,是我每次獨攀時的標準配備(圖,攝於合歡山武嶺/一路報導提供)

二、基本功課是否做足?

所謂的基本功課,就是對路線的研究、時程規劃、天氣與路況的掌握、撤退規劃、體能與登山知識的準備,以及包括交通(騎機車、駕駛汽車或搭乘大眾工具等不同交通方式,也都會對體能或時間規劃產生不同的影響)與住宿規劃等安排,也同樣包含在風險管理的項目之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