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讓微博都緊張的App——抖音,是怎麼讓人上癮的?看這些「魔性設計」就知有多可怕…

2018-04-25 13:12

? 人氣

行為上癮,我們的大腦會有什麽變化?

如果是刷抖音出現行為上癮,詳細體驗是這樣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無法準確地預測自己會在什麽時候打開抖音,打開抖音了以後不知道自己會刷多久,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關掉這個 App。於是,你决定選擇放棄其他的活動,繼續刷抖音,但就算繼續停留在抖音上,你也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享受刷抖音的樂趣了。

當然,把「抖音」替換成其他的互聯網產品,比如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都是成立的。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行為上癮,與其他上癮一樣,我們的大腦會發生三種變化:脫敏反應、敏化反應和腦前額葉功能退化。

大腦神經在適應了某種刺激以後,就會想要繼續重複這種感覺,從而形成渴求。當人繼續重複同樣的行為,被刺激的區域就會產生耐受性,在同樣的刺激下,產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體會變少(即脫敏反應)。

敏化反應則是讓人對上癮物相關的信息更加敏感,在上癮者的眼裡,上癮物會變得比其他事物更加吸引人。而腦前額葉功能退化,將導致成癮者控制衝動和預知後果的能力减弱,讓人控制不住自己。

關不掉 App 是你的錯嗎

被稱為設計倫理學家的特裡斯坦‧哈裡斯(Tristan Harris)認為,人們手機上癮,問題並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為在應用的背後,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壞你的自律」。

(圖/愛范兒提供)
(圖/取自簡單心理,愛范兒提供)

上癮的定義是相對消極的,上文提到的心理學博士亞當‧阿爾特認為:

只有當一種行為此刻帶來的獎勵最終因為其破壞性後果而抵消,才叫行為上癮。

也就是說,如果刷抖音確實給自己帶來了歡樂,時間被它所占用並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那不算行為上癮。但這並不代表,後果不嚴重,我們就應該乖乖地交出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

使用互聯網產品、電子產品的行為上癮現象,已經被精神學學界提出,然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此同時,與行為上癮相關的設計和產品,正在越來越多。

矽谷曾有一家名為「多巴胺實驗室」(Dopamine Labs)的公司,他們有兩個產品,業務都與手機應用引起的行為上癮有關。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一個名為「Boundless Mind」,向 App 售賣 API 服務,通過神經科學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 App 產品優化他們的交互,廣告語是「用多巴胺讓你的 App 令人上癮」。在這個產品的宣傳頁裡,愛范兒(微信:ifanr)還發現了招商銀行 App 頁面的蹤跡。

另一個則是幫助人們戒掉手機上癮的 App,名為「Space」,同樣是使用神經科學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據稱可以「讓你在呼吸的間隙裡拿回控制權」。

相比這家大張旗鼓拿行為上癮的「底層技術」作為賣點、賣矛也賣盾的公司,其他的互聯網產品設計則是更加隱晦和低調,比如 App 的各類消息通知,影片網站的自動播放下一集,社交應用無限下拉的消息源,資訊應用總有熱門的標簽和話題……

(圖/愛范兒提供)
(圖/愛范兒提供)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2010 年賈伯斯曾對《紐約時報》說過,他從來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Twitter 和 Medium 的創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說,他也不會給自己年幼的孩子買 iPad。(延伸閱讀:科技人也怕成癮!蘋果CEO不准姪子碰社群媒體,「這些」巨頭也超憂心,出招嚴格管孩子…

電影《一級玩家》裡的反派 IOI 裡的大佬諾蘭,也是不愛玩《綠洲》的,連密碼都不會費心去記住。生產這些高科技產品的人,就像《絕命毒師》裡的大毒梟老白一樣,他是不吸的。

文/沈星佑

本文、圖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原標題:為什麼刷抖音會上癮?)

責任編輯/趙元

「柯黑」號召「蛋洗」大遊行?柯P連任之路現危機?頭條政風事帶你揭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