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險」不是真的沒有風險!美國公債的真相:那是為了降低融資成本的說法

2022-04-11 08:40

? 人氣

「無風險」的風險

「消除風險」的想法聽來十分誘人,但正如同「將風險與不確定性分開」的想法一樣,註定只是個幻想。試想,深夜時收看的電視產品廣告中,宣稱你可以先試用看看、完全無須承擔任何風險,這有可能是真的嗎?世上根本沒有這種好事,產品要不就有效,要不就沒效,如果你決定退回產品,你得浪費時間走到最近一間郵局,支付退貨的郵資,然後望穿秋水等著付出去的錢何時才能回到你手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大蕭條以來的房地產多頭市場步入尾聲,也就是2007年至2010年房價暴跌的前夕,美國人深信一種被強力洗腦下的說法:房子是「無風險」(risk-free)的投資。接著,歷史又再一次證明,「無風險」不過是個危險的幻覺。

接下來,我們看看政府公債的例子,或許談起來會有點枯燥,但請忍耐一下,因為這件事很重要。監管單位會要求各家銀行提供文件,載明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證券和其他資產的風險層級,而且要定期反映出價值變化,「依市價評價」(marking to market)。然而,由於政府融資得仰賴銀行,希望盡量取得最便宜的資金,銀行被允許在資產負債表上將政府債券列為「無風險」。這種心照不宣的做法大有問題,因為如同個人和企業會宣布破產,政府也有違約的可能。當國家陷入窘境時,會支付更多利息,補償投資人因為書面上「零風險」的債券而承受的額外風險。也就是說,銀行帳面上的資料與實際的風險漸行漸遠。

評估機率:我們可以給出一個可能性的風險,即便數字很容易變動。
計算機率:由明確的方法與可觀察的數據判斷出來的可能性。
純風險:危險或有損失的可能性。
情境風險:機會與危險同時被積極考量的選擇。

我們需要更新的詞彙,以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風險的關係。首先,如果風險確實存在,我建議應該停止使用「零風險」一詞。此外,我們必須拋棄百年來凱因斯與奈特陣營對風險及不確定性的區分方式,改以「評估機率」(estimated probability)指稱那些僅能給出一個可能性、無從確定、約略數字,通常只是基於猜測的風險。「評估機率」反映出我們對數字的主觀判斷,而「計算機率」(calculated probability)則是根據壽險精算表或天氣圖之類的數據集計算出的客觀可能性。

部分風險專業人士習慣用「純風險」(pure risk),表示僅有不利面向的風險(即危險),以「情境風險」(context risk)表示同時帶有危險與機會的風險。不過,這樣的區分法象徵風險的負面意涵依舊高過正面意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