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其實和童年創傷有關!心理師揭4種愛情依附性格,原生家庭的影響超大

2022-04-10 07:30

? 人氣

如何愛(或幫助)焦慮依附的自己與伴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過度依賴說話來調節情緒(或可說神經系統):理解時常利用與他人交談或依賴他人來調節自身情緒,因為沒有其他方式可幫助自己。
2.學習辨識、感受想與伴侶(他人)談話,是為了調節情緒還是想要連結。
3.留意與伴侶(他人)談話是否僅是發洩的過程,需要時,設定發洩時間。
4.留意被愛的訊息並感知它,降低關注缺乏愛的感覺。
5.緩衝時間:若是第一次約會,刻意減緩想要連結的速度,如約下一次見面,這樣也能協助自己有更多時間去辨識對方是不是安全依附者,而非又一個逃避依附者。
6.學習在關係裡,練習 Gary Chapman 提出的「愛的語言」。
7.有意識地溝通:學習 Marshall Rosenberg 博士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註3)。舉例如下:

「寶貝,從前天開始我沒有收到你的訊息,不確定你怎麼了,當我們幾天不說話時,我會感到焦慮與不安。你今晚有空講電話嗎?這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以不攻擊或批評的情況下溝通,讓對方了解你的感受與需要,也許會有不同的回應。

逃避依附

逃避依附的基本信念:我完全可以照顧好自己;關係(人)可能會奪走我的自由。

以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逃避依附的輪廓:

1.當你與所愛之人保持距離時,你是否感到更加安全?(溝通/理解需求、期待)
2.當你的伴侶尋求親密關係時,你是否有一種離開的衝動?(情感親密)
3.你總是想遠離(害怕)壓力或衝突情況?(衝突)
4.你覺得在情感上與他人疏離嗎?(溝通/理解需求、期待)
5.當你與伴侶相處時間過長,會感到煩躁想離開?(情感親密)
6.你能感受他人情緒,但很難感受自己?
7.你是否經常在關係中感到被責備,不知如何取悅伴侶?(溝通/理解需求)
8.表達自己時會感到壓力,因此說話時常模糊不清?(溝通/理解需求)

對逃避依附者來說,會習慣壓抑對情感、親密關係的需要。在心理(或身體)上需保持距離或難以走到承諾的關係,如發生性關係(或發生性關係後,隔天消失)、結婚,因為深入的關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因此,保持距離對逃避型依附者是較安全的相處方式。當發生衝突時,多會忽略、離開或避免談話。大多數逃避依附者還是孩子的時候,也許時常發生當有情緒時,被拒絕或被忽略,從小就學習到,情緒會帶來負面結果,所以只能依靠自己,只有自己能照顧自己,但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關係、被關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