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其實和童年創傷有關!心理師揭4種愛情依附性格,原生家庭的影響超大

2022-04-10 07:30

? 人氣

如何共同調節?可以參考《嘿....妳的悲傷去哪了? – 如何為創傷建立平衡的節奏與調節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與孩子同在,讓孩子感受到其情緒能被接納且學習調節情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安心(secure) ─ 持續上述3S,建立外在的安全堡壘,能培養孩子獨立性,使其願意向外探索,分享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感受。當孩子越感到安全,其內在越能發展出幸福、安心感。因此,未來當他們遇到困難,他們也會有自我安慰的能力,面對壓力也具有彈性的調節能力。

安全圈法則:(如下圖)

(圖/方格子提供)
(圖/方格子提供)

由Kent Hoffman、Glen Cooper 及 Bert Powell 共同提出,讓我們可以很快地了解孩子行為與需求,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只要曾經待在安全圈過,即使之後離開,孩子或大人總能找到回家的路,找到內心安住的居所。安全圈,即需求滿足的建立過程,包含兩項要素,分別為:

1.安全圈頂部(安全基地:探索需求)

孩子會因為有了安全基地,使他們願意勇於冒險、向外探索,其包含:看顧我、因我而喜悅、幫助我、一起享受等。孩子們知道,當他們出去,背後會有一雙強而有力的手支持著。

看顧我:單純地在旁觀察與陪伴,無須有明顯的主導或介入。

因我而喜悅:孩子會知道,我們會因他而喜悅,非他做什麼,而是他的存在就值得令人喜悅。

幫助我: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幫助時,我們會願意,且是剛剛好的幫助,讓孩子仍能從完成中獲得滿足。

一起享受:我們與孩子一同玩樂,孩子能感覺到我們對他的一切感興趣且願意參與。

2.安全圈底部(安樂窩:安慰需求)

我們會因為有了安樂窩,當遇到危機、感到疲累、對探索暫時失去興趣時,孩子知道有個能向內尋求安慰的居所,即使當下沒有,心裡也能保持穩定,其包含:保護我、安慰我、因我而喜悅、統整我的感受等。

保護我:孩子害怕或疲累時,知道隨時能回到(接觸性、可近性)我們身邊。

安慰我:孩子回到身邊時,我們能給予語言或身體的安撫。

因我而喜悅:跟安全圈頂部一樣,當孩子出去或回來,我們都因他們存在而感到喜悅。

統整我的感受:協助孩子辨識、調節情緒,我們會陪伴他們與情緒同在,使其願意分享情緒。

若我們的原生家庭很糟,我們不完美,孩子永遠都會感受到不安全感嗎?

世界原本就不完美,我們能做的是在這不完美裡,提供孩子需要的善意。孩子不需要完美,他只要學會相信,相信我們會回應、支持,相信自己的需求會被滿足。

因此,沒有完美的親子或伴侶關係,我們仍會犯錯,關鍵是修復。即使犯錯,如指責地說話、忽視情緒......等,但我們覺察、省思且深信彼此相愛,希望讓事情能有所改變,經驗並理解關係破裂隨時可能發生也能夠修復,就能讓關係再次回到安全依附且一次次地更加堅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