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不會教怎麼消除煩惱…他從佛法領悟,只需調整6種生活態度便能離苦得樂

2018-06-20 05:20

? 人氣

因緣無法聚合的原因,有時與前世所造的業有關。所以無論今世我們如何努力,都未必能夠達到想要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抱著隨緣的心態繼續努力,想著透過努力,也許來生,也許下半輩子,也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夠因緣聚合,讓事情有很好的結果。擁有隨緣的心態,人的心靈才會寬大,不至於在遭遇挫折時心生怨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抱怨會讓一個人長年生活在低氣壓中,不但影響生活,也影響了人際關係。

調伏內心,化解衝突

由此可知,許多心靈萌生的情緒、心態,看似相似,但完全不同。它們差異細微,可是延伸到最後,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細微的差別,就能巧妙保留愛與自信、自我競爭、保護自我、忍辱及隨緣等這些美麗的色彩,而不會被煩惱所困擾。

那麼該怎麼訓練自己,在這些看似相同的情緒中,選擇正確的情緒和心態處世呢?這要靠一再練習才能加以分辨。練習是很重要的,平時沒有練習對治內心的煩惱,難免會做出錯誤且讓自己懊悔的決定。內心煩惱的世界非常複雜,不透過學習,我們很難知道哪一種起心動念才是正確的。

除了內心之外,我們所身處的外在環境,經常也是無法控制的,存在著各種攪擾。正因為外在環境充滿了複雜的連結,不是可以由個人意願所控制,所以當人遭遇到這些外緣的變化時,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常常會隨著煩惱起伏。

但如果我們無法控制自我的情緒,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動盪與驚嚇。所以,人要學習掌控自己的內心,學著調伏本心,讓心不隨著外在環境而波動。這麼一來,本來會令人憤怒的刺激,逐漸因為懂得調伏內心而轉換成正向的愛與力量。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人要學習掌控自己的內心,學著調伏本心,讓心不隨著外在環境而波動。(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這樣的轉變是可以靠自我的力量達成的,但要怎麼做呢?

以學佛的人來說,當外在發生什麼刺激、傷害的事情時,因為了解瞋心的過患,知道發怒只會反過來傷害他人,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於是便會透過愛心、慈悲心和因果論來化解衝突。如此一來,改換被動的憤怒,轉而為掌控住自我。

所以如果懂得如何化解內心的煩惱,人生就會得到外在與內心的雙重驚喜。當每一次遭遇到外在因緣衝擊時,不隨著外面的環境所轉,而是從內心中產生一種與外在衝擊完全相反的作用力—就像先前所提到,原本要讓我們生氣的情況,反而令我們產生愛心—如此便能克服外在衝突挑戰,同時還得到額外的驚喜,也就是內在的禮物。

作者|蔣揚仁欽

本名黃春元,一九七七年出生。自一九九六年起,擔任尊者達賴喇嘛的漢語口譯至今。一九八九年,前往北印度達蘭薩拉辯經學院(Institute of Buddhist Dialectics)學習長達十四年的五部大論、四大教派的高等教育,最後以〈心與空〉的哲碩論文,獲取甲級成績及「無別大教授師」之學位。二○一四年取得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GSAS)的博士學位。著有《我的上師達賴喇嘛》、《自己的路,勇敢的走》;譯有《善言初慧擇眼》、《覺燈日光》、《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佛法科學總集》等。

相關著作:《佛法科學總集——廣說三藏經論關於色心諸法之科學論述(兩冊)》《達賴喇嘛尊者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自己的路,勇敢的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為什麼學佛?蔣揚仁欽帶你認識佛法的十七堂智慧課》(篇章:學校裡沒有教的事—對治煩惱)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