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老師才算「很會教」?資深高中教師公開2大訣竅,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

2018-04-29 07:00

? 人氣

什麼是「學思達」?2013年,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率先提出「自學、思考、表達」的教學理念。四年多的時光,已有超過6000位教師曾造訪輝誠老師課堂;學思達的影響力,也早已跨出明星高中和語文科目,從幼兒園到醫學院,從國文科到數學、自然、英文、公民、藝術人文…,各領域都有教師投入學思達行列,試著汲取理念並活化自己的課堂。

學思達教學之成敗,取決於「課前製作之學思達講義」與「課間教師之主持能力」兩大關鍵。至於「學思達講義」的成敗,又以「問題設計」為關鍵,問題設計之好壞,直接影響學思達教學的品質。問題設計通常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學習指引」、「問題思考點」與「教學形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舉一例,便於說明:

請閱讀課本第13、14頁、備課用書第32頁第2段、底下講義補充資料及相關網址資料(學習指引),請問四位作者的主要論點為何?你贊成哪一位作者的觀點?為什麼?請先自學後再小組討論(教學形式)。

1. 學習指引

問題一開始,老師可先透過文字明確指示學生自學的方向、內容與範圍。如此一來,可以達到以下三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明確提示學習範圍。

老師可以明確讓學生知道學習範圍,而學習範圍可以是課本內的範圍,也可以是老師同時佈置多樣資料,如此便可以讓學生以課本為主,進行基礎學習,又能掙脫課本,進入更廣泛的閱讀、大量的學習。若改由老師口頭一個個交代學習範圍,不但速度慢,效率差,甚至有些根本難以用口頭直接表示,如例題中的網址。

第二個好處是增進學生認知層次。

學生有了寬廣、多元的學習範圍和內容之後,又可以展開更高階的認知目標訓練,讓學生可以進入學習內容之間的「分析」、「評鑑」,甚至是「應用」與「創造」。

第三個好處是進入差異化教學。

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學習速度,有多種選擇和變化,有的可以在課堂上跟上整體學習速度,有的也可以超前,有的也可以落後,因為老師將所有學習指引都寫在講義上,這樣學習方向、內容和範圍就會一直存留在講義上,不會隨著老師用口語詢問之後,問題本身就逐漸消失,時間愈久,消失愈多。換言之,學思達到最後一定會自然而然進入「差異化教學」。

2. 教學形式

問題設計時,可以同時明確設計好教學流程和形式,直接寫進講義的問題上。課堂教學就會依照每一個問題的進行與指引來實踐,每一個問題又直接將教學形式、過程與學生呈現方式都以文字呈現。

例如有任何特殊要求,都可以直接顯示出來,如分組討論的要求形式:可以採用「不討論」、「兩人討論」、「四人討論」、「六人討論」,也可以「前後兩組一起討論」、「一大排討論」等等;或者是表現學習結果的形式要求,可以是「一人上臺回答」、「兩人上臺回答」、「小組上臺回答」、「站在原位回答即可」等等。又或者是時間上的要求,也可以直接寫出來「這一題限時自學 分鐘、討論 分鐘」;又如作業或考試的相互檢查要求形式,可以是「左右同學相互檢查」,也可以是「對號同學相互檢查」等等。

換句話說,只要是老師想到的教學流程和形式,都可以預先寫在問題當中,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學習時間、方式、過程和學習成果呈現方式─如此一來,老師自然而然就會開始有意識地進行「課堂設計」,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知識點,需要耗費多少時間?

要達到什麼進度?要進行怎樣的教與學的形式?要達到什麼效益?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都會仔細預先考量。

這個過程,對學思達老師來說很奇妙,也很重要,學思達老師未必要學了什麼教學理論、學了什麼課程設計概念,而是透過簡單的教學技術改變,就會自然而然走向全面性的改變:師生一起朝向知識大開放的新世界、也會結合翻轉教室的線上教學影片資源、同時又會擁有課程設計的概念與實踐,並且也會開始逐漸深入各種教學專業理論和實務,不斷精進。

這也是學思達迷人的地方,曲徑通幽,引人入勝,精益求精。

作者介紹│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