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超市的東西其實沒有更便宜!商人不會說的定價秘密,一篇文全揭露

2022-03-25 10:55

? 人氣

研究指出,在超市購物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都屬於衝動型購買。(示意圖/取自Unsplash)

研究指出,在超市購物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都屬於衝動型購買。(示意圖/取自Unsplash)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各式各樣的商場或是超市簡直是隨處可見,從這點足以看出人們目前的生活水準確實提高了不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的小型超市所經營的飲料、泡麵之類的小食品類,基本都是負毛利銷售;此外還有人們常用的食用油也一樣,利潤也是比較低廉,再有就是洗髮精、沐浴乳之類的生活日用品的價格,也存在負毛利居多;而在一些大超市,這些東西可能會比小型超市貴一點,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大超市一般在商品的定位上可能會選擇一些品牌價值更高的東西。

在大型超市的定價方面,定價較低的商品往往都屬於「價格敏感型產品」,而且也會將這些商品擺放在超市入口或是出口最醒目的地方,讓顧客更容易看到商品。其實在很多消費者在這些顯眼的地方選取低價物品的時候,也可能會在比較中選擇一些高價商品。 

其實這部分被顧客無意識拿走的商品價格並不便宜,更甚者還可能要高出其他小超市的好幾倍。所以想要真正省錢,就必須為自己制定出一套應對店家的絕招,最奏效的方法就是製作一張完美的「價格表」,將一些經常購買的商品規格以及價格清晰標注在上面,再附加指出最低價格,常帶在身上。這樣一來,就會對一些日常消耗品的價格做到心中有數,對於那些「買一送一」的食品或者用品,一定先看一看它的保存期限是否為即期品。而同時對於任何打著「促銷」或者是「特價」的商品也要仔細檢查,先用自己提前製作好的 「價格地圖」比對,看看是不是真的如店家所說的那樣便宜。說白了,行銷的本身,就等於是貓抓老鼠的遊戲,「買的沒有賣的精」其實也正是這個道理。

有些人不喜歡仔細研究價格,而有些人對於價格特別敏感,一旦遇到促銷或是打折就會瘋狂搶購。其實無論什麼時候,店家總是以營利為目的,他們也正是抓住了消費者的慣性思維,所以經濟學家建議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不妨進行一下簡單的成本核算。

在小型超市購物的時候,一般就選擇稍微便宜點的商品,因為它們的利潤也相應較低,所以在一般的小超市建議購買乳製品,比如起司、優酪乳等;也可以購買一些像牙膏、洗衣粉、香皂之類的日常用品;還可以購買像米、麵、油之類的常用的消耗量也比較大的食品。一般這樣的商品價格比較透明,所以消費者完全可以進行多家比較,做出最終選擇。

要是去大型超市或者商場的話,即使它們經常性的也會做一些特價或是打折的商品,但是與小超市相比的話,也有可能會高於其他的價格,而他們所謂的特價或是打折,只是在它們原來定價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微的價格調整。

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超市,比如連鎖百貨,它的人氣比較旺,所以特價商品基本上也會便宜一些;有些超市,他的人氣相對會淡一些,所以商品價格也會便宜一些,故而特價商品也會很少;有些超市的商品價格總體上來說,價格都不算很高;有些超市商品價格與其他小型超市相比之下稍微有些偏高,所以,去這些超市購物的人也不是很多。而有些超市,它們在服務上不是特別講究,相應的人氣也會淡一些。如果每次去逛超市,想買到更便宜、更實惠的商品,關鍵還是要多留心。多比較,同時也多關心一下那些特價商品或是打折商品,也許這樣可能會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

下面將會為大家呈現出一些各大小超市商品的銷售策略:從消費者一進入超市入口開始,能夠與我們視線保持平行的商品,利潤最高。一般情況下,超市在擺放商品的過程中,都會堅持一個原則:消費者最容易拿到手的,永遠都是店家最想賣的。而店家往往會將自己最想賣的東西放靠右的位置。店家們會把一些最想推銷、利潤相對較高的商品,放在主購物通道或者展櫃的右側,也會經常把一些體積較大的商品放在超市入口處或者入口附近,這樣就會便於消費者用手推車購買大件商品,還可能在行進中增加購買。所以建議大家在逛超市的時候,不妨多練習用左手拿貨。

一般薄利多銷的商品總是出現在入口或者電梯通道兩側,便於消費者拿取,也可以增加消費量。最新鮮的商品總是擺在最靠裡面的位置,價格定位也總是採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我們每次去超市都會看到「天天低價」、或者「特價銷售」等一些大幅吸引眼球的標語或者,其實他們使用的就是心理學上的「月暈效應」,店家會把一些食品或者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位稍微定低一些,就會在人們的腦海中造成「這家超市比其他超市更實惠、更便宜」的印象,從而使得消費者在不自覺間認為這裡的所有東西都比較便宜。

還有超市裡所謂買一送一的活動,很多店家都是在悄悄漲價之後才附送贈品,有的甚至是把一些快要過期的商品與新鮮的商品捆綁在一起銷售。這樣就會讓許多消費者養成一種「買得多總要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長期下來,這也成為了超市的一種「銷售心理戰術」。

超市購物完畢之後的最後一道程序就是結帳。尤其是到了年節假日消費者增加,使得那些站在長長結帳隊伍中的人,在無聊之餘可能會拿起出口處貨架上糖果或者飲料,而且這種比率也已經達到了購物率的百分之二十五,這也是許多消費者最難守住的購物關。

相關研究表明,在超市購物中,大約有百分之六十屬於計劃型消費,而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大都屬於衝動型購買,而這些衝動型消費的存在,也歸功於店家與消費者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心理戰」。

每天學點實用經濟學的筆記:

商品的定位可以影響產品的銷量。在行銷策略方面,一般的大型超市,他們的定價範圍大概是: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商品會比其他小超市的價格便宜;還有三分之一的商品會與其他小超市保持平衡;另外三分之一的商品則一定是貴於其他小超市

作者介紹|梁夢萍、才永發

梁夢萍

80後職場女強人,上大學就開始打工自力更生,不再依靠家中提供財源,二十五歲開始自學投資理財,多年來始終對自己的人生擁有強大的自信與主見。平時除了工作,閒暇時喜歡寫寫書,分享自己的理財心路歷程及經濟商業相關知識。

才永發

理財類圖書新銳策劃人、私人理財顧問。曾出版《工薪階層理財經》、《中產階層理財經》、《可愛寶貝理財經》、《單身貴族理財經》、《恩愛夫妻理財經》、《老爸老媽理財經》等諸多財經類圖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清文華泉負能量經濟學:拋開又窮又忙的日常,提高幸福投資報酬率》(原標題:大超市的東西一定便宜嗎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