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常花完錢後「立刻後悔」?科學家精闢解析,大腦誤判就是你注定當「盤子」的真相…

2018-05-25 11:07

? 人氣

行為經濟學中有個概念稱作「心理會計」(mental accounting)。康納曼表示,心理會計不同於實際的會計,人們經常會做出不合理的計算。他舉了一個購買劇院門票的故事為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設劇院的門票一張3,000日圓,請你思考一下以下的情況。

A.你花3,000日圓買了預售票,來到劇院。這時,你遍尋不著包包裡的預售票,好像是弄丟了。那麼,你會到劇院的售票口,再花3,000日圓購買當日票嗎?

B.你沒有事先買預售票,來到了劇院。在劇院前,你發現自己在路上弄丟了3,000日圓。這時,你會花3,000日圓買劇院的當日票嗎?

若是B的情形,有很多人回答「應該會買當日票」。但換作A的情形,卻有很多人回答「不買當日票,回家去」。他們的理由是,同樣的門票不想再買第二次。理性思考一下,其實不管A或B的情形,都是損失了3,000日圓。這一點是相同的,但心理會計未必會讓你做出合理的判斷。

B的情形是,儘管掉錢令人沮喪,但有不少人會覺得:「省下用在其他用途的3,000日圓就好,既然來了,就買票看戲吧。」遺失預售票的A情形,等於購買兩次相同的票,讓人感覺自己花了6,000日圓買票看戲,而產生損失的心情。

儘管遺失3,000日圓預售票的A情形,和遺失3,000日圓現金的B情形,在錢包的會計上完全一樣,但在心理的會計上卻有差異。

損失不帶任何色彩的3,000日圓現金姑且還算好,損失了認定為「這是劇院戲票錢」的3,000日圓時,覺得自己虧大了的心情則會更強烈。

將來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你選哪一方?

以下的A和B兩種情境,你會選哪一邊?

A.現在獲得10,000日圓。

B.三年後獲得30,000日圓。

應該會有不少人選A吧?比起遙不可及的未來,人們更在意眼前的事。因為未來的事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覺得眼前實實在在獲得10,000日圓會比較有利。人類計算得失的心理,具有容易短視的傾向。

那麼,換作C和D的話,你會選哪一方?

C.現在支付10,000日圓。

D.三年後支付30,000日圓。

我想,會有很多人選D吧。想像一下3年後掏出3張10,000日圓鈔票的心情,現在支付10,000日圓應該比較不心痛,儘管如此,人還是只注意到眼前的事,「現在付10,000日圓很討厭」的心情更勝一籌。

人們在蒙受損失時,受到的心理衝擊大於有所獲得的時候,所以在損失的情況下,尤其容易短視而做出不合理的判斷任何人都存有「想要規避眼前損失」的心理。但重要的是,在我們了解人類的心理特性後,是否能採取對策(用紙筆算一算),以抑制不合理的判斷(心理會計)。

在有所損失的局面下追求風險

人類的心理特性傾向在有所得的局面下迴避風險,在會有損失的局面下追求風險。面對得失,這一點或許可說是最重要的心理特性。

1. 有所得的局面→傾向迴避風險。

2. 有所失的局面→傾向追求風險。

以上班族的情形為例,就算是月薪較少的公司,只要每年薪水會有些許調漲,員工就比較不會想離職。雖說換了工作後,也許薪水會更高,但也有變少的風險(談妥的薪水未必會兌現)。此時,想要迴避風險的心情便產生強烈作用,人們就不易興起跳槽的念頭。

要是辭去工作,不但沒了原有的薪水,另謀出路時也可能會遭逢失敗,但如果有人認為:「反正再待下去只是減薪。」就會寧願承擔風險離職。以前的日本企業或公務員,雖然薪資不算很高,但每年都會調漲薪水,幾乎沒有人會離職。就這層意義而言,公司每年微幅調薪,會讓員工產生迴避風險的心理,因此可望有助於留住人才。

作者│和田秀樹

1960年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曾任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特別研究員,現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學院兼任講師、和田秀樹身心健康診所(專長抗老與企業高層的心理諮商)院長。

本文經授權轉自大是文化《成大事的人懂取捨:為什麼有人永遠有聰明做法?怎麼做,可以讓我的人生不再無從選擇?》
責任編輯/陳憶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