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吵著要買昂貴玩具,哪個父母不失控?美國家長卻用「這招」打造出最理性的教育

2018-08-05 07:00

? 人氣

談到破裂和修復的話題時,丹說了一個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答應帶12歲的兒子去玩具店,他的遊戲機要再搭配硬體。那天,我唯一的空檔是在一個重要會議之前,我們只有半小時可以去玩具店。我對這個時間點感到有壓力且不安,原本應該把計畫延到另一天,但是我不想讓兒子失望,還是答應了。我們沒吃午餐就到玩具店,也找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當店員去拿這個價值20美元的遊戲配件時,我兒子利用幾分鐘的空檔去看剛上市的遊戲軟體,有個剛推出的棒球遊戲軟體要價昂貴,但是他很想要。我本來就不打算在這裡多耗費時間或金錢,便告訴他:「我們該走了,而且那太貴了。」他想用自己零用錢裡的65美元和多做家事來補償,但我試圖讓他考慮買便宜一點的遊戲。我們從選擇遊戲、錢花得值不值得,以及他沒必要和朋友擁有一樣的東西等角度,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爭論。

我肚子餓、壓力很大,一直想著待會兒的會議,而且很不高興他不知足,買了一件東西,還想要另一件。於是,我開始感嘆美國的生活充滿物欲,無法幫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

接著,又對孩子說教:「你看看,40美元是很大一筆錢。花這麼多錢之前,你應該好好考慮,要學會珍惜已有的東西,不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這個星期你好好考慮,如果下週末你還想要買,我再帶你來。你可以用自己的錢買。」

「我的錢在家裡,而且我想清楚了。我想要這個遊戲,也有足夠的錢,你不能不讓我買。」他說。

我聽到他語帶威脅,便嚴厲地說:「不准你買!回去!」

他回了一句:「好。回去以後我跟媽媽說,她肯定會帶我來買。」

「她不會。」

「她會,你看著吧!是她在做決定,不是你。她一定會帶我來買。」他反駁道。

我懷疑地說:「不!她才不會。你媽不會讓你做這種事。」

「她會的。」他輕蔑地說,「她會馬上開車帶我來。」

「夠了,馬上閉嘴。不然剛才買的東西也不給你了。」

「我會告訴媽媽,你有多壞。她肯定會帶我回來。」

「你再說,我們就不買了,直接回去。」

「好啊!反正媽媽會買給我。」

我把遊戲配件扔在櫃檯上。當下,我崩潰地說:「那就這樣啊!現在就走。」我氣沖沖地走向車子。回去的路上,他哭著說我太敏感了,以後他肯定會出其不意地報復我。

他的威脅把我逼瘋了,於是我火速進入低層次狀態,開始罵孩子,還告訴他接下來10個月,不准他玩遊戲。

一回到家,他跑去告訴媽媽說我罵他、對他很壞,然後求媽媽帶他回玩具店。

然後,我們各自回房。我的怒氣高漲,我知道自己現在無法把事情看清楚,而且控制不住怒氣,我真的需要冷靜下來好好調整自己。我深呼吸幾次,來回走動試圖驅除身體的緊繃。當時我在考慮,到底要把禁制令延長到明年,還是乾脆拿走他的遊戲機。

後來我冷靜下來,開始思考兒子的想法和這個破裂的連結。我們早上玩得很開心。我興致勃勃地要幫他買這個配件。然後我想起了他說起新棒球遊戲時的表情。他很興奮地告訴我遊戲的特色,說這個遊戲肯定很好玩,他會教我,我們可以一起玩。我想起自己一直掛念即將要開的會,而且很高興我有時間可以跟他一起去買遊戲配件。我沒有預料到要多花40美元,雖然是他自己出錢。我給了他混雜的訊息。如果他可以買比較便宜的遊戲,為什麼不能自己出錢買個更新、更貴的呢?這確實不合邏輯,而且他也知道,當時跟我這麼說過。

但是我當時聽不進他的話。當他威脅說媽媽會站在他那一邊時,我徹底進入低層次狀態。而當我無視他的自主權(畢竟那是他自己的錢),他又拿媽媽來頂嘴。

真是個惡性循環。我沒有注意到這些信號的情緒意涵,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外部因素上:他被「寵壞了」,對剛到手的遊戲配件不滿足,還吵著要買新的,不肯接受我設下的合理限制,相當不尊重我。

設限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忍受失望、做出彈性的回應,使他們的情緒離合器平衡地運作。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從錯誤中得到教訓。雖然我限制孩子買東西是完全合理的,但卻沒有體諒他的難過;而孩子威脅要去「告訴媽媽」,也讓我的情緒失控。於是,我再也無法有效地教養,變得歇斯底里,用無效的教養行為和不當的言語怒罵孩子,完全沉浸在低層次狀態。

換個角度看問題

是我自己同時踩下了油門和煞車,所以無法繼續「駕馭」我的情緒。我沒有去了解孩子對遊戲的興奮情緒,因而觸發了他自己的油門、煞車超載狀態,然後開始報復我;而我的反應是以牙還牙,後果就是我們不能進行有效地溝通。

思考了整個過程後,我想和孩子重新建立連結。我到他的房間,坐在床邊的地板上,他坐在床上哭。我告訴他,我很抱歉跟他吵架,我想與他和好。他只是把頭轉開,但沒有再哭。我告訴孩子,爸爸說錯話了,我想和他一起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告訴我,他想要那個遊戲很久了,只有我不知道這件事,還說我應該讓他買。我告訴孩子,我對這件事的看法,還有當時我分心了,想著其他事情。我現在知道他很喜歡那個遊戲,當時我因為個人因素而忽略了他的感受。我為責罵他道歉,並且告訴他我的情緒失控了,要他10個月不能玩遊戲實在太過分了。

我跟他說,現在我理解了也尊重他用錢的權利。我還指出,他無視我設下的限制,威脅說要找媽媽並「報復」我,這種行為會為爭執帶來什麼後果。我說我理解他的憤怒,儘管如此,他還是太過分了。當然,我也做過頭了。

我說我會跟他媽媽談一談,設法解決這件事。後來我們決定取消對孩子的懲罰,把所有的購買行為延後一個星期。那天稍晚,我們為了釐清事件經過,召開家庭會議。我和他複述了在玩具店鬧翻的事,而在交換身分進行角色扮演後,我們發自內心地破涕為笑。孩子模仿我的樣子簡直是唯妙唯肖。

教養練習題

1. 小時候,你和家人經歷了什麼樣的破裂?你的父母是如何處理這些破裂的?你有什麼感受?這個過程如何改變了你們的關係?

2. 回憶你和孩子發生惡性破裂的例子。發生了什麼事?你有什麼感受?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你有什麼未解決的問題被啟動了嗎?你是否能從這件事中提取任何和孩子和睦相處的模式?當你處於低層次狀態時,對你的內心和行為有什麼影響?你是怎麼從低層次狀態中恢復過來的?

3. 修復過程中哪個面向對你來說最具挑戰性?是什麼幫助你辨別低層次狀態並從中解脫?連結中斷時,你能不能感覺到?你會怎麼讓自己從惡性互動中脫離出來?你如何重新建立連結?羞愧感在失控狀態中扮演什麼角色?

4. 怎麼做才能自我修復?什麼防禦過程可能讓你意識不到羞愧感?想一想,小時候有什麼事情讓你經歷了失連和羞愧。讓過去的問題浮現,認清它們,並學會放手,你會從自我反思中獲益。

作者│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畢業於哈佛醫學院,多年來深入研究大腦神經科學、心理治療與兒童發展等領域。目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醫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認知研究中心」(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主任,以及席格博士本人親自主持的「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長。近年來於世界各地參與研討座談並主持工作坊,也受邀至Google、Blue Man等國際企業演講,分享第七感的研究心得,深受專業人士與一般社會大眾歡迎。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UCLA幼教與心理學碩士,長達40年的幼教經驗,是幼兒發展專家及親職專家,也是加州聖塔莫尼卡一家幼稚園的負責人,經常舉辦親職講座。

本文經授權轉自野人《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