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燥,夏天吃易上火?吃肉減肥前,搞懂牛羊豬雞「物性」!消化道弱的吃這個最好

2018-04-13 07:20

? 人氣

現代人越來越怕胖,近來在減肥圈吹起了一股「低碳飲食」的風潮。所謂的「低碳飲食」就是盡量不吃飯、麵包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反而多攝取含有蛋白質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若要攝取蛋白質,大家一定是從肉類中攝取,但肉吃多了對身體也會造成負擔,到底怎樣吃才能吃得健康呢?加上,台式料理常會用蔥、薑、蒜等辛香料調味,彼此又該如何搭配才正確呢?現在就帶大家從《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整理出該書中,常見的4種肉類食材,認識哪些肉類能幫助身體健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牛

生物課的老師一定會告訴大家:「牛會反芻,且有4個胃,能幫助牠們分解纖維素。」由此可知牛擁有強大的消化功能。我們常會看到牛的嘴巴不停地在咀嚼,這是因為牛會藉由大量的舌頭口腔動作來放鬆自己,而《神農本草經》也記載,「脾開竅於口」,可知口腔動作表現了脾胃系統對牛的重要性。

書中表示,因為牛擁有強大的消化功能,且具有高營養成分,所以適合用來滋養人的補脾胃系統。但牛肉的肉質緊密,所以食用者自身也要有強大的胃來消化才行。為了能將牛肉的營養妥善吸收,書中建議可以找其他的食材來與牛肉做搭配,例如搭配紅葡萄酒或燉煮作湯,都是能幫助胃快速吸收的方法。不過原本脾胃狀況就不好的人,還是建議少吃牛肉比較妥當。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體
建議食用頻率:少用
建議用量:少量
使用季節:四季

牛肉因為不易消化,建議搭配其他食材,可幫助胃吸收。(圖/翻攝自youtube)
牛肉因為不易消化,建議搭配其他食材,可幫助胃吸收。(圖/翻攝自youtube

2、羊

相較於牛給人沉靜的感覺,羊屬於比較好動的動物,且善於奔跑、跳躍。在肉質上,羊與牛或豬相比,色澤偏赭紅,脂肪含量明顯較少。按照「以形補形」的概念,對於人的肌肉、血液等組織,羊肉是不錯的補養對象。

書中建議,想吃羊肉的人,可以選擇搭配生薑、當歸,煮一道「當歸生薑羊肉湯」,湯不帶羊膻味,且清甜不辣口,喝完又能溫暖全身。在烹調上,羊肉建議選用台灣特有種山羊肉,而不要使用進口羊肉,因進口羊肉多為綿羊肉,在滋養身體上效果可能不及本產山羊肉。最後許多人常認為「羊肉燥熱,夏季不宜食用」、「常吃羊肉易上火」等說法,書中也澄清,認為羊肉比起需要大量消耗津液(生理水液)與能量來消化的牛肉,羊肉相對來說消耗地更少,更適合四季享用。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體
建議食用頻率:經常
建議用量:無限
使用季節:四季

羊肉加入了香料調味後,不但去除了羊膻味,味道也變得更甘美了。(圖/Christabelle‧迴紋針@flickr)
羊肉加入了香料調味後,不但去除了羊膻味,味道也變得更甘美了。(圖/Christabelle‧迴紋針@flickr

3、豬

肉類其實也有分寒、熱屬性。依照《黃帝內經》對於寒、熱屬性的說法,有一說為:「陰靜陽躁」。所謂的陽躁,指的是善於奔跑、跳躍的動物,如前述的羊,就屬於熱屬性。陰靜則是指,長時間少活動,只有在吃的時候才會起身的動物,例如現在要介紹的「豬」。

豬在《內經》中被認為屬水屬性,略偏寒,多食用對脾系統好。另外按照中醫的「氣」的說法,水屬性的食材能夠達成令氣「界水則止」、藏納入腎的目的。加上,豬肉與牛、羊肉相比,價格便宜、容易取得,也易烹煮,豬肉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書中也提及,雖然豬肉在造血補陰的效果上略遜牛肉,但牛肉不易消化,對於消化系統弱的人,豬肉反而是較好的選擇。最後,書中建議,在料理豬肉時,不妨能將豬肉與生薑、大蒜一起煮,藉由生薑、大蒜的物性,達到平和滋補。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體
建議食用頻率:經常
建議用量:無限
使用季節:四季

用豬骨熬成的高湯,吃了能溫暖身子。(圖/Hirotomo Oi@flickr)
用豬骨熬成的高湯,吃了能溫暖身子。(圖/Hirotomo Oi@flickr

4、雞

一般調理身體的藥膳湯,除了常見利用豬大骨熬煮的豬骨高湯外,就是藥膳燉雞了。書中提到,雞肉在食用上,屬於較易消化的肉類,但質地不像魚肉一樣輕,對於人類的肝系統能產生益處。

另外,一般婆婆媽媽常認為:「見黑三分補」,所以「烏骨雞」自然常在燉補時,被視作眾多雞隻品種中的首選。但書中認為,雖然就食感來說,黑牛、黑豬或烏骨雞確實有特別之處,但一般來說其實不必刻意追求「非黑不吃」,正常足量的食用肉類,對於身體日常的補益來說,已經足夠。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體
建議食用頻率:經常
建議用量:無限
使用季節:四季

對於想養生的人,藥膳雞湯絕對是首推料理。(圖/miniQQ@flickr)
對於想養生的人,藥膳雞湯絕對是首推料理。(圖/miniQQ@flickr

牛、羊、豬、雞,雖然都是常見的肉類食材,但在吃方面都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不論是牛肉的高營養,但不易消化,或是豬肉的易消化,但略帶寒性,其實只要能了解食材的物性(即食物的個性)再與適當的食材搭配,也能從家常飲食中吃出健康。

本文取材自時報出版《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下】(全兩冊) 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
責任編輯/蔡昀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毅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