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距離就差在這一件事!專家揭冥想的神奇效果,幫你提升生活品質和競爭力

2022-03-19 10:00

? 人氣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等名人,他們都經常冥想。(示意圖/取自xframe)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等名人,他們都經常冥想。(示意圖/取自xframe)

閉眼靜坐,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續十五分鐘以上……你會感受到冥想的效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開始我不相信,明白後卻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做的事——冥想。

我知道你看到這兩個字之後心裡在想什麼,我當初就是這樣,覺得驚訝、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冥想、打坐、禪修等似乎都是那些與世無爭的人做的事。但我建議你認真對待這件事,因為它會扎扎實實影響你的生活品質與競爭力。

只要稍作一點功課就會知道,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等名人,他們都經常冥想;冥想,就是一條隱藏的成長快速道路。

知道祕密的人都悄悄解鎖了這條隱藏賽道,讓自己在某些方面遙遙領先,所以若是你也想一窺其中奧祕,不妨隨我一同探索這項活動背後的祕密,拾取這把解鎖的鑰匙。

大腦裡的「七顆小球」

普通人和聰明人最大的能力差異是什麼?是長時間保持極度專注的能力。正如《暗時間》[1]一書的作者劉未鵬所說:能夠迅速進入專注狀態,以及能夠長期保持專注狀態,是高效學習的兩個最重要的習慣。

在成績不好的人眼裡,成績好的人全心投入時的專注力非常強大,普通人只能感慨自己沒有這種能力,哀歎自己總是分心走神,甚至懷疑自己的大腦迴路和那些聰明人的不一樣。

事實並非如此。同樣身為人類,「基本配置」都差不多,沒有誰的大腦更加特殊,但是人們在大腦的使用上確實有些差異,這個差異就是使用「工作記憶」的能力。人類的大腦看起來很厲害,但意識所能處理的訊息數量並不多,平均為七正負兩個,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但都在七個左右上下浮動。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知識,可能會懷疑我在胡說八道,不過我不需要闡述科學原理也能讓你信服。不信的話,你可以嘗試記住一些完全不相干的數字或不熟悉的物品的名稱。在短期內,通常你只能記住七個左右,再多就記不住了。

同樣的,在生活中我們通常也只能同時記住六、七件事;在工作記憶飽和的情況下如果又接收到一個新的訊息,那你只能移除一個舊的訊息。這就是為什麼你明明想著去晾洗衣機裡的衣服,但接到快遞的電話後,轉眼就把晾衣服這件事忘了,因為它已經從你的工作記憶中移除了。為了方便表述,我就以七為基準,就像一星期有七天一樣,我們可以想像自己的腦子裡有七顆小球,分別代表我們的腦力資源。

不難想像,真正成績好的人優勢在於,他們能夠長時間讓「七顆小球」同時關注一件事情,以保證高質高效的學習,而在成績不好的人腦中,很可能有一個球在播放背景音樂,一個球在想晚上吃什麼,一個球在擔心即將到來的考試……真正用於學習的小球或許只有三、四顆。而且,不學習的小球還可能干擾或壓制正在學習的小球,這就可能造成「七減三小於四」的效果,而成績好的人的小球在集中火力的情況下,可能產生「四加三大於七」的效果。你可以想像,日積月累,這種腦力差異會使人產生多大的差距。

所以,人和人之間的能力競爭,說穿了就是腦力資源利用率的競爭,你能多開發一顆小球的腦力,就多一點競爭力。還好這種差異並非不可逾越,大腦的七顆小球是可以被訓練的,借助恰當的方式可以讓它們目標一致,共同協作。而這種理想的訓練方式,就是冥想。

在冥想過程中,我們僅需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也就是說,讓七顆小球同時做一件事,如果其中某顆小球「走神」了,溫和的把它拉回來即可。堅持這種練習,你就能養成專注的習慣,將專注變成無意識的行為,即使不冥想時也能自動抑制思維離散,控制渙散的精神。換句話說,「七顆小球」都能在需要的時候為你所用。

現在,你終於知道這個看起來什麼都沒做、與學習毫無關聯的「冥想」活動,是如何使一個人變聰明了吧?

科學研究表明,通過這種集中注意力的冥想練習,人類的大腦皮質表面積增大,大腦灰質變厚,便意味著這種練習可以從物理上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因為一個人大腦皮質表面積和大腦灰質厚度是影響人聰明程度的因素。

我們平時學習各種技能,舉凡鋼琴、游泳、體操等,都會提高相關腦區的神經元密度,促進腦細胞之間的信號溝通,只是這些練習一旦停止,神經元就會開始減少,但冥想帶來的改變卻是持久的。

閉眼靜坐,專注於自己的呼吸,每天持續十五分鐘以上……你會感受到冥想的效果。當然,把它看成一種健腦操(事實上就是),就像我們透過舉啞鈴鍛鍊自己的手臂肌肉一樣,你就更容易理解了。只是這種鍛鍊並不像肌肉鍛鍊那樣直覺可見,所以很多人並不相信,也不願意去做。但了解這部分內容後,你現在還需要更多理由嗎?光是知道冥想能讓人變得更聰明,你就應該試試看了。

冥想≠靈修,能安定情緒

我很想知道這「七顆小球」在你的想像中呈現什麼形態。在我的理解中,這些小球大部分都非常「輕」。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電視劇中的場景、一件要做的事情,都可能讓人的思緒瞬間脫離現實,畢竟想要改變現實世界很難,但在腦中幻想改變的成本幾乎是零。所以人們一旦在現實世界中受困受阻,就會不自覺的到虛擬世界中體驗舒適與自由,人類避難就易的天性也正好有了出口。

《心流》這本書中打了一個比方:一個人從外表看是在靜坐,但內心卻如同瀑布一般,無數念頭蜂擁而來……腦中就像熱鍋裡的氣體一樣,各個念頭之間沒有什麼束縛和聯繫,各自撒開腳丫歡快的狂奔,內心一片混亂,精神熵[2]非常高。

這正是人們分心走神、胡思亂想時的真實寫照。我甚至能想像這些小球在大腦這個小「房間」裡像乒乓球一樣反彈跳動的場景。這種混亂讓人心浮氣躁、缺乏耐心,對眼前的事物無法保持專注,只想做更輕鬆、更有趣的事。

還有些人會因為這種習慣,每天睡覺前不自覺的開啟「胡思亂想」模式,雜念叢生,無法安然入睡。他們雖然躺在床上,腦子裡卻像一壺燒開正在沸騰的熱水,思緒難以平靜,徹夜不眠。

當然,有些小球很「重」,猶如鐵球一樣沉在「房間」的某個角落。

這些重量來自巨大的壓力,比如經濟壓力、職業困境、情感危機、社交恐懼等,沉重的情緒如同磐石一般壓在大腦中,揮之不去。人們既無法趕走它,又不願去碰觸它,於是不得不讓它長期占據著自己的認知頻寬,讓人無心做事、鬱鬱寡歡。

一輕一重,很多人無法擺脫這兩種情緒,為此苦惱不堪。一些人甚至盲目求助各路「心靈導師」,花費不菲,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事實上,你不用求助任何人,也不必花費大筆金錢就能自救。開始冥想,時常練習,你就能漸漸走出情緒困境,成為一個凡事心氣平和、穩若泰山的人。

對於那些過輕的小球,保持專注就能幫它們加碼,讓它們穩定下來;對於那些過重的小球,你冥想時必須正視它們、接納它們,否則你會無法專注。一旦正視、接納之後,那些隱性的壓力就不會再讓你那麼傷神了,這也是我一直倡導大家把心中的困惑寫出來的原因,因為只要寫出來,那些緊張、擔憂、畏懼、害怕等情緒就會在清晰的觀察下無處遁形,小球的重量自然會減輕。只要持續練習,腦中的小球就能保持最佳質量,既穩定又可控,人們就能把注意力和情緒鎖定在一個相對理想的狀態下。

可見,冥想並不只是我們想像的那種靈修活動。當我們用知識去觀察它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這個看似虛無的方法,正是我們的制勝之道。

[1] 簡體中文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2] 編按:熵係指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若是越混亂,熵值越高。

作者介紹|周嶺

一位心智探索者。

在個人改變和成長的路上,廣泛涉獵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成為一位心智探索者與實踐者。他的思考不慌張、不迎合,常被讀者譽為一股清流;文章有知識、有深度,又易懂,常給人以醍醐灌頂、受益匪淺之感。相信每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同樣的困惑,希望本書成為成長領域的一個顯著地標,為更多希望成長的迷茫者指路。

「願本書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為你前行路上的燈塔,也願更多的人能發現本書,共同覺醒,一起前行。」周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發光體文化《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原標題:冥想:成功名人的隱藏賽道)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