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還跟前男友同居?多久才會分乾淨?「分段式分手」也是種戀愛終結的方式

2018-03-30 11:31

? 人氣

如果你和男朋友分手了,因為某些「不得已」原因,你還會和「前男友」同住一個屋簷下嗎?是想再看看倆人有沒有復合的可能?還只是「下一任」出現前的一種關係依賴?

《愛與別離的夏威夷》(Love and Goodbye and Hawaii, 恋とさよならとハワイ)以女主角凜子的睡顏拉開序幕,鬧鐘聲響了許久,直到男主角阿勇起身按掉溫柔喚醒她起床,再到兩人相約清晨健走的畫面鋪陳,任何人看來都像一對男女朋友同居日常會發生的生活細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其實兩人早在6個月前就已經分手!「明明分手,為何還住在一起?」凜子的家人朋友都詫異地問著,但她總一貫不以為然的說「等錢存夠了,就會搬走」但真的是因為「錢不夠」的關係嗎?

(圖/翻攝自youtube)
分手還住在一起?只是為了錢?凜子媽媽囑咐妹妹給她一筆搬家費,此時,凜子又不肯拿。(圖/翻攝自youtube

分手後,同居的她:現在這樣剛剛好

對凜子來說,分手後維持「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同居人狀態剛剛好,相較於交往後期,兩人爭吵變多、負擔沉重的感覺,分手後兩人的感情反而變好了,同居關係讓她感覺舒適安定,因此遲遲未搬出去。

分手後,同居的他:目前和『妹妹』住在一起

偶然間,凜子發現阿勇可能即將展開新戀情。當阿勇誠實地和凜子說自己「可能『會』和學妹交往」,讓凜子下意識的問,「那她知道我們…」阿勇回「我跟她說,目前和『妹妹』住在一起。」

對阿勇來說,分手後的凜子就像妹妹一樣,沒要求凜子馬上搬走,等她存夠錢也無妨,看似溫柔體貼,但阿勇口中的『妹妹』猶如當頭棒喝,使她猛醒過來,才下定決心該是自己搬出去的時刻。

(圖/翻攝自youtube)
凜子說,當初兩人在一起的感覺,她就像CD,阿勇就像CD播放器的存在,而經過一段時間,她還是CD,阿勇卻升級為iPod了。(圖/翻攝自youtube

當回朋友,關係更自在

梁詠琪《有時候》的一段歌詞:「有時候交談變得空洞,沉默卻像溝通;當情人那麼沉重,當朋友反而輕鬆…」彷彿訴說著凜子和阿勇的關係。

為什麼有些人當朋友的時候,相處起來很輕鬆自在,一旦冠上「男/女朋友」稱謂後,關係反而緊張?就像凜子、阿勇交往後期,雙方爭執不斷,分手後卻又像「好友」般輕鬆自在?

根據心理學專家海苔熊解釋,這是因為人本來就對「朋友」跟「男/女朋友」的角色,有不同程度的期待。我們會期待「情人」100%分擔、回應我們所有的情緒與需求,但對朋友的期待就不至於這麼高!所以,一旦對方的回應與自身期待有所落差時,就容易產生失落感和關係衝突。

(圖/翻攝自youtube)
心理學專家海苔熊說,當情人的回應無法滿足自己期待時,理論上有兩種改善方案,一種是要求對方把水加滿,另一種是自己把杯子換小,但這些都是假的,因為人性是很複雜難以控制的。(圖/翻攝自youtube

分手後的同居,是兩人的『共謀』

心理師周慕姿《關係黑洞》中提到,如果一段感情中兩人做的某些事能「暫時的解除焦慮」,就會形成某一種固定的形式。不論對凜子或阿勇來說,兩人共同生活一段時間,突然要變一個人住,這「習慣」及對熟悉環境的安全感,都需要時間改變,也需要一個刺激改變的因子出現,人性對於「未來不確定性」會感到惶恐,會害怕改變。海苔熊認為,這樣的過程就是一種『共謀』:兩人手牽手,一起抗拒改變。

除了「習慣」外,阿勇為何不「趕」凜子搬出去?海苔熊則分析,有些人屬於逃避型依附人格,不擅長表達情緒,也習慣逃避衝突,因此把「搬不搬」的決定權交給對方,只要不哭不鬧就好。對凜子來說,同居除了省錢外,只要沒「新對象」出現,她就不算真正失去阿勇,因此「分手後同居」還能好好相處是兩人『共謀』後的假象。

(圖/翻攝自youtube)
不論阿勇或凜子,只要是人都會害怕改變,繼續待在同居的「習慣」裡,兩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好處」。(圖/翻攝自youtube

「選擇結束才是最需要勇氣的!」

這句話在電影中,是阿勇對凜子說的,兩人各自躺在床鋪上,討論著人生方向,阿勇猶豫未來是否要繼續研究文學,這時他憶起當年毅然決然放棄話劇,畢業就出社會當起OL的凜子,她的果決讓阿勇說出「妳,超強的!」

而凜子也以「過來人」身分給研究生阿勇一句話:「人生這條路就是要不斷抉擇。」看似職場前輩在勉勵研究生,好好為自己職涯做選擇的橋段,似乎有著另一層隱喻。

(圖/翻攝自youtube)
同個空間,儘管用衣架隔開,但兩人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彼此,彷彿心裡的房間還讓對方住著。(圖/翻攝自youtube

海苔熊說,這段看到的儘管兩人分手,但彼此「心理界線」依舊模糊,就算各自躺在自己的床上,但對方的一舉一動還是影響著自己。當一般男、女朋友討論到「未來規劃」時,會多一份關注在「他/她的未來藍圖裡是否有我?」而回到朋友關係,似乎就少了一些替對方決定的「權利」。

此外,主動選擇結束(關係)的阿勇,才是有勇氣的一方。很多人以為主動提分手的人是比較不難過的,但其實心理學專家海苔熊在《離開的100種方法》文中提到,那些主動提分手的人,他們很可能只是早一步開始難過而已,在做決定前,就先經歷一段難過與掙扎,而被分手的一方,則在「收到噩耗」後才開始心碎。

戀愛終結方式之一:「分段式煞車」

凜子把分手後還住在一起的作法譬喻為「分段式剎車」!緊急剎車會給輪胎很大壓力,所以她也循序漸進一步歩來,而剛好男主角阿勇是溫柔與包容的,儘管主動提分手,卻還讓她住在同個屋簷下,等她「錢存夠」願意主動搬出去。

這種分手後同居的模式,外人看得一頭霧水,為什麼分手了還這樣繼續糾纏不清「分不乾淨」?但對於正在失去愛的凜子而言,「分段式剎車」是一種向「愛」別離的心理準備。

(圖/翻攝自youtube)
「失戀」為什麼那麼痛?當一段關係的結束,失去他從一定程度上看來,也意味著你失去了一部分的自己。(圖/翻攝自youtube

海苔熊說,結束一段關係的方法沒分好或不好,有些人緊急剎車後,可能過不久就找前任復合,採分段式煞車的人,說不定才真正「分乾淨」,每個人的戀愛終結方式本來就不同。

心理師蘇絢慧《完美情人不存在》書中也提到,在失戀過程裡,許多時候,我們『理性認知』上知道已經分手了,但往往『情感層面』上跟不上認知的「知道」,所以會藕斷絲連,「已然失去」的現實感,我們都需要時間和耐心去面對。

一段關係的重點不在維持多久,而是歷經這段過程後,讓我們都蛻變成長為更好的我們。

電影《愛與別離的夏威夷》導演與演員到台灣和影迷見面。((攝/蔡昀暻)
電影《愛與別離的夏威夷》導演與演員到台灣和影迷見面。(攝/蔡昀暻)

責任編輯/鐘敏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昀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