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3分鐘就沉默…第一次約會該做什麼才有「下一次」?這3個「約會眉角」讓你好感度破表

2018-04-30 11:48

? 人氣

我喜歡和人聊天,所以經常出於興趣兼實地考察,參加許多人聚在一起的派對或交流活動。我在這種場合觀察參加者(並沒有特別側耳傾聽),有的人一下子就能與初次見面的人打成一片,有的人直到散場都沒有跟誰變得親近,每次都會發覺兩者明顯的差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持續發問直到發現共通點

擅於和第一次見面的人相處融洽的人,全都「善於提問」

自己的發言保持在最小限度,盡量問出對方的資訊,在這當中發現共通點,藉此就能讓對話更熱絡。

舉例來說,既然參加了好幾次的交流聚會,彼此很有可能有共同認識的人,因此先問對方:「你參加過幾次聚會?」接著問:「你是在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之下參加的呢?」聽起來就很自然。對話中只要出現共同認識的人,並以該友人為話題後,就不再是毫無關係的人了。

彼此間假如沒有共同朋友,就從家鄉、興趣嗜好、工作行業找出與自己的共通點。「假日你通常做些什麼?」是聯誼時必定會問的問題。這種開放式提問不僅回答範圍廣泛,也是容易找出共通點的一種提問(譬如對方回答:「去聽演唱會」,你就可以試著問:「你都聽哪種類型的音樂?」)。

2. 初次見面的提問技巧

不過,這時需要注意一點。

雖說找不到共通點會不斷換話題,但是不停地把問題丟給對方,有時會讓對方感到不自在。這種提問方式稱為並列式提問,是談話型八卦節目的記者經常使用的方式。(「太太有說什麼嗎? 你有遭到處分嗎? 請向粉絲說句話」,類似這種感覺)。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出現,即使聊到沒有共通點的話題,偶爾也要順著話題深入,營造出熱絡的氣氛。

有個祕訣是老實說出:「我前幾天在書上看到,想和人拉近距離就要找出彼此的共通點(笑)。」

人遇到和自己有共通點的人會產生親近感,大幅縮短內心的距離。雖然可以用同步效應或類似性法則等詞語說明這種情形,然而最要緊的是如何變成「不再是陌生人的狀態」。

「你的興趣是什麼?」

「你是哪裡人?」

「你從事什麼行業?」

「你喜歡哪位藝人?」

「你用哪一款手機?」

「你走哪條路上下班?」

「家庭成員有哪些人?」

「(孩子)是男生還女生?」

「平時都做什麼保養自己的身體?」

「你有臉書帳號嗎?」

3. 看穿對方關心的事,讓對方覺得貼心感動

我認為發問的主要動機,在於「想要瞭解」不知道的事。反過來可以說成:「人對於沒興趣的對象不會主動發問」。

為了獲得對方的信賴,如何將有興趣的對象指向對方?

【案例】

某位知名補習班男老師說過:「缺少學生的信賴,教學就毫無意義」,就算會將上課時間消磨殆盡,在與學生建立起信賴關係前,要一個勁地讓學生聊喜歡的話題。

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上補習班或找家教老師,大多是聽從父母的指示。而且由於年齡和立場上的差距,學生會心生戒備:「反正這個老師上課一定也是高高在上的樣子。考生真辛苦啊!」

為了去除這種心理障礙,這位老師也表示,要讓學生覺得:「喔,這個老師願意聽我說話」、「跟其他大人不一樣呢」是最重要的事

他會很快找出學生「有意見」、「關心」、「講究」、「有興趣」的小東西,如書包吊飾、印有動漫人物的文具、手機殼等,「這很有趣呢。你喜歡這個角色?」一面讚美學生的興趣,一面藉著發問,營造出學生容易表達出想法的環境。

這在對話術中也是不變的法則,想讓對話變得熱絡,不經意地提供話題「讓對方暢所欲言」,使對方成為話題主角是最有效的方式。觀察名主持人明石家秋刀魚的話術,會發現他相當會接話之餘,同時也是位問話高手。許多人想炒熱談話氣氛時,有時會因為心急而讓自己成為談話的主角,其實應該反過來才對。

提問的對象,如果是其他人很少觸及或堅持的點,那麼得到的效果就會非常明顯。因為人都有自尊需求,只要讓對方感動:「他連這麼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自然會敞開心胸。

得知對方興趣的線索俯拾皆是。有可能是下屬的手機待機畫面,也可能是談話細節中出現的關鍵字(譬如平時沉默寡言,一聊到連續劇就滔滔不絕的人)。多關心談話的對象,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吧!

● 看穿女性講究的東西時 ──「妳拿的包包很適合今天穿的衣服。妳都有考慮過配色嗎?」

● 看穿主管講究的東西時 ──「我每次都覺得,課長真的都知道哪裡有好店。您是怎麼找到的啊?」

● 看穿同事講究的東西時 ──「你寫的電子郵件清楚明瞭,讓人一看就懂。可以教我訣竅嗎?」

作者簡介| 櫻井弘(Hiroshi Sakurai)

專為製藥、金融、服務、IT等領域的民間企業,以及人事院、各省廳、自治大學、日本能率協會等各級政府機關或團體,舉辦溝通技巧之訓練課程及演講,研習對象多達千餘團體,影響人數達10萬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東販《話術專家的主導式溝通:10萬人口碑保證,用提問掌握人心!》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