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業問題是從何時開始的?埋首分析50年歷史,學者揪出「解決就業困境」的關鍵是…

2018-03-27 12:33

? 人氣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96-2000 年代,因外籍勞工遷入大臺北地區,本地勞工轉而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出路。( 資料來源/林季平,製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分析結果顯示,1996-2000 年代,因外籍勞工遷入大臺北地區,本地勞工轉而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出路。( 資料來源/林季平,製圖/張語辰,研之有物提供)

外籍勞工如同一把雙面刃。對高技術人員有互補作用,例如幫忙照料家事、完成基礎生產線工作,讓高技術人員有更多時間資源拼業績、研發新科技、開刀醫治病人等等;但同時也排擠了該地區的本地勞工,尤其是工作同質性高、但時薪比外勞高的本地勞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1996-2000 年,外籍勞工集中的臺灣北部都會區,出現了本地勞工外移的現象,千里迢迢遷徙至南部、東部找工作。

外勞這帖藥,治療了北部都會區的經濟,副作用卻在其它區域出現。

由於南部、東部得承擔本地勞工遷徙的社會成本,長年下來造成和北部的資源分配衝突。林季平不諱言地說明,並接續強調:「我們不能否認外勞的貢獻,政策並不是要去限制外勞。川普執政後打擊低技術外勞,造成社會嚴重的分裂,這我們要引以為鑑。」

最重要的是,外勞雇主和外勞繳交的「就業安定費」,應該用在承擔副作用的本勞遷徙區域,而非因外勞受惠的臺北、桃園、新竹等地。 

採訪至此,已然可以想像當政客、鄉民看到這番研究分析,會施放地圖砲無差別攻擊。問及會否擔心不同立場的壓力,林季平堅定地回應:「學術研究就是據實以報,真理會越辯越明,只是負面攻擊的話沒意義。」

埋首分析人口遷徙與勞工流動資料、為改善就業問題尋找著力點的林季平,另一個身分是軍事迷。軍事因戰爭而生,雖然戰場上砲火隆隆,但塗裝考證各種軍事模型、欣賞珍藏的戰機圖片,林季平的內心卻感平靜。

「戰爭真正的受害者,是一般的軍人和百姓。獨裁者與煽動者,才是萬惡之源。而借鏡戰爭史,知識份子要勇敢成為阻擋戰爭的防線。」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林季平要以有憑有據的學術研究,涉入勞工之戰,儘管背後會中了許多槍。

採訪過程中,談到勞工遷徙,林季平的表情總是嚴肅凝重。直到最後分享珍藏的二戰不列顛之役 (Battle of Britain) 英國皇家及德國空軍參與戰役的戰機飛行員簽名畫,笑容才含蓄地在臉上展現。(攝影/張宇辰,研之有物提供)
採訪過程中,談到勞工遷徙,林季平的表情總是嚴肅凝重。直到最後分享珍藏的二戰不列顛之役 (Battle of Britain) 英國皇家及德國空軍參與戰役的戰機飛行員簽名畫,笑容才含蓄地在臉上展現。(攝影/張宇辰,研之有物提供)

文/林婷嫻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是改變的開始 專訪林季平)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