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沒資助頭期款,我不可能在35歲買房!」30兆美元的世代資產轉移,加重財富不均

2022-01-12 08:40

? 人氣

如果父母沒資助頭期款,年輕人很難買房。(圖/Max Pixel)

如果父母沒資助頭期款,年輕人很難買房。(圖/Max Pixel)

編按:台灣近年房價飆漲,讓年輕人「望房興嘆」,直呼沒有富爸爸,根本就買不起房。但不只台灣,美國年輕人大多也需要父母資助才能買房,而世代間的資產轉移,加重了年輕人的財富與機會不均。

對某些三十世代來說,接受父母的財務援助稀鬆平常。事實上,我想這應該是很普遍但又難以向人啟齒的事,有點像是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在淋浴時順便尿尿,但是其實很多人都這麼做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承認接受幫助是很困難的。」查克.科林斯(Chuck Collins)表示,他來自奧斯卡梅爾(Oscar Mayer)食品公司家族,同時也是《身為富二代:頂尖人生勝利組對於消滅不平等、創造財富、貢獻全民福祉的看法》(Born on Third Base: A One Percenter Makes the Case for Tackling Inequality, Bringing Wealth Home, and Committing tothe Common Good)一書的作者。「大量羞恥感和各種動機,都讓人在自傳上省略這件事,好友之間聊到私密的財務話題時或許會提到,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給自足的個體才合格。」

大致上來說,一份報告預測,嬰兒潮世代最終會轉移約三十兆美元財富給千禧世代的子女,無論是每個月給錢、一次性贈與,或是例如照顧幼兒等本該付費的免費服務都包含在內。根據位於依利諾州布盧明頓(Bloomington)的國家金融財務(Country Financial)這家財務服務公司,在一份2018年的報告指出,21至37歲美國人中,有超過半數(53%)都曾在21歲以後,接受父母、監護人或家庭成員的經濟援助,其中包括手機費用(41%)、房租(40%)、日常用品及瓦斯(32%),或健康保險(32%)。

科林斯說:「我們要明白,其實有很多不太大的跨世代經濟移轉協助,財富轉移不一定是信託基金,有可能是『我們買了一輛新車,你把舊車拿去開吧!我幫你繳交第一年的保險費。』如果我們一分一毫地計算,或許金額甚至不超過一萬美元。但就算是四千或五千美元的微薄援助,也能避免接受者陷入困境,你不會誇張地說這是富二代現象。有些父母手中的確有用不到的多餘資源,還有什麼比拿來幫助孩子更值得呢?」

不是每個人都享有這種優勢,接受這類餽贈的絕大多數是擁有大學學歷的白人,有著薪水不錯的工作和一些積蓄。換句話說,這些人的財務優勢本來就已經大於其他年輕人。

「這個世代極度分歧。」《新千禧世代財富落差》(The Emerging Millennial Wealth Gap作者里德.克雷蒙(Reid Cramer)表示,他也是新美國智庫(New America)的學者,專門研究年輕人的經濟挑戰。「這和之前的世代不同,也導致越來越不平等。你會發現有色人種越來越集中,而他們的財富軌跡和同年齡白人相比低上許多。」累積財富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購置房產,但是很多三十世代根本無力存下足夠的頭期款,因為債務增加、薪水停滯、工作也沒有保障。一份近期經濟分析指出,「對四十歲以下的美國人來說,二十一世紀就是超長大衰退。」(而且這份報告是在新冠病毒肆虐前出爐。)

因此,我們的整體財富下滑。這股趨勢不分種族與地位,但千禧世代白人的財富和擁有房地產的比例,仍遠高於黑人和西班牙家庭。「差距極大。」克雷蒙說。

根據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在2016年的最新財富資料顯示,典型千禧世代黑人的平均淨資產約為五千七百美元、千禧世代白人是兩萬六千一百美元,而千禧世代西班牙裔人則是一萬四千六百九十美元。

如果雙親沒有資助大部分的頭期款,我不可能在三十五歲左右,買下紐約那間一房公寓。拿到鑰匙那天,我的內心充滿驕傲,覺得能夠擁有這六百五十平方英尺(約十八.二坪)是人生中莫大成就。當天晚上,我坐在新公寓的硬木地板上,直接開瓶飲用氣泡酒。但是就算慶祝公寓彰顯的意義―我擁有自己的地方,我永遠不想隱瞞獲得父母餽贈的事實。

漢娜.賽林格森(Hannah Seligson)在《紐約時報》寫過,不承認這種財富轉移的危險:「否認會讓人們對成功需要的投入,以及從零開始的人能達成哪種財務里程碑,都產生錯誤認知。

如果有人知道我買下這間公寓,但並不知道我不是完全靠自己,他們可能會懷疑自己到底哪裡沒做好,為什麼他們存不到足夠的頭期款?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嗎?

並非如此,差別在於:我獲得雙親的財務援助,而且不只是房子,父母也支付大部分的大學學費,還有一張我一直用到三十出頭的信用卡。我想要破除「我擁有的都是自己賺來的」迷思,這似乎是美國社會永遠的預設立場。如果你過得好,代表你值得這一切;如果你過得不好,問題在你的身上。我並沒有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或更糟,只是獲得了幫助。

科林斯說:「如果大家能坦白說出自己如何成功,或是他們怎麼過或過不了日子,將會是文化大解放。如果我們更誠實,或許能團結起來找到共同解決之道,而不只是個人單打獨鬥。我們的經濟出現系統性變化,這其實不是個人的失敗,但這裡是美國,我們只會責怪自己。」

作者介紹|凱琳.謝弗

記者兼暢銷作家,她的作品廣泛見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浮華世界》(Vanity Fair)、《紐約客》(The New Yorker)、《時尚》(Vogue)等,擅長以貼近人心的文字,描寫都會時代小人物的生活與心境。現居紐約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三十而慄?在承擔包袱與焦慮的年華,勇敢敲定自己的人生節奏》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