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沾鍋塗層做到創台股紀錄,45萬人搶當它股東 昔日半導體產業小白,上品如何搭上擴廠大潮?

2022-01-03 12:40

? 人氣

上品綜合工業董事長侯嘉生,帶領公司從不沾鍋塗層做到半導體關鍵材料。(圖/商業周刊)

上品綜合工業董事長侯嘉生,帶領公司從不沾鍋塗層做到半導體關鍵材料。(圖/商業周刊)

1間做不沾鍋塗層材料——鐵氟龍的公司,為什麼能成為刷新台股11年紀錄的「凍資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2月下旬剛掛牌上市的上品綜合工業,1間專做「塑膠之王」——氟素樹脂(鐵氟龍)加工的公司,今年前3季營收近27億,其中逾7成都來自高科技產業,半導體龍頭大廠幾乎都是他們客戶。尤其半導體近幾年走入黃金多頭,也讓該公司水漲船高。股票申購期間,吸引近45萬張申購單、凍資(編按:申購新股時凍結資金)近750億元,創下11年來新高。

踏入上品位於彰濱的工廠,逾30多輛大型化學槽車陳列著,等著施作、交貨。據了解,幾間半導體大廠,已對他們下了上千輛槽車訂單,產線已排滿到2023年。現在台灣電子級化學品槽車內襯,每4台,就有3台出自他們內襯;產能與市占率,是全球第一大。

鍋子內襯用的鐵氟龍

竟成為半導體供應鏈要角

但,鐵氟龍,最為人熟知的,是不沾鍋塗層與保溫瓶內襯,究竟如何跟半導體沾上邊?

實際上,這種材質具有抗熱、抗低溫、抗沾黏、不與其他物質相容的特性,是許多科技產業如光電、半導體製程中,在運輸與保存化學洗劑的關鍵材料;只要涉及化學品運輸與保存的桶槽、管線,就需要鋪上一層鐵氟龍,以保持酸劑與化學劑的純度。

目前全球專做半導體與化學應用市場的鐵氟龍加工大廠,主要有日商與上品。相較日商多專注單一產品,上品能整合設計、生產到工程,提供系統性服務,讓他們成為幾家半導體廠供應鏈的固定班底。

「跟日本供應商相比,上品最大的優點,就是對客戶的需求反應快速,而且能向上游原料端整合,」已與該公司合作15年的台積電供應商、僑力化工總經理林建瑋說。

如今半導體產業已成為這間公司的命脈、且是他們被資本市場看好的理由,但當初上品跨足該領域,其實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鐵氟龍的發展應用已約80年,但半導體等高科技市場,僅占鐵氟龍整體應用的5%,不是1門「大」生意。

「對大型化工企業,要(做高階應用市場所需)投注的人力資源、技術門檻高,但營收只有小小一點點;對小企業而言,不夠財力、人力,做不到,所以我們競爭對手相對少,」上品董事長侯嘉生自我調侃,他們能長跑40年,一路從紡織業、石化,轉向半導體,「是因為大企業看不上,小企業做不來,我們在『夾縫中』求存!」

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不是誰都能在夾縫中屹立不搖,還做到全球之冠。上品一路走來,靠的是「先闖再說」的精神。

凡事先闖再說

第一筆訂單慘被列拒絕往來

40年前,台灣做鐵氟龍的廠家不在少數,最大應用是紡織;他們最初也由此開始。但隨著紡紗製程外移、沒落,應用市場也轉向石化業。

90年代,來自石化業的收入曾一度占這間公司的4成營收。原本只單純接桶槽內襯生意的上品,有天發現:客戶所有連接化學品的管線,也都要用到鐵氟龍內襯!豈不是1筆新生意?

這個客戶,就是全台最大石化業——台塑。當時此類管線都從國外進口,時程長,也無法因廠區所需立即做調整。在「試試看」的心態下,台塑向上品下了管線訂單。

原本,侯嘉生與已故的創辦人陳世祿,興高采烈的以為接了第一筆4百萬元的管線大單。沒想到,卻是1次慘摔!

「我們在那之前完全沒有(製作管線)經驗,所以第一次開模的模具就不正確,成品出來也就不對,」侯嘉生回憶,當時自己身為業務頭,硬著頭皮被叫去台塑辦公室罰站,「客戶真的氣死了,因為規格不合,只好把舊的管線再裝回去,我們從此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客戶關係很重要,為何不測試好再去賣?侯嘉生說,當時陳世祿想的是球來就打,以戰代練。「他說,沒去做,怎麼知道做不好?沒練習,誰知道能夠跑多快?」

「那1次跌跤雖然很痛,但我們因此痛下決心,把模具重新調校、重新再來,慢慢的把關係重新修補起來,」侯嘉生坦承,當時自己與創辦人立場不同,但事隔多年再回頭看,「它就是1個過程,讓我們快速適應。」

這種不試不知本事的精神,逐漸成為這間公司的DNA,讓他們一路從夾縫中求生存、突圍至今。

靠衝勁把日商甩後頭

用技術、信賴度打進半導體

上品踏入半導體產業10年,也是靠著「先闖再說」的超前部署。

該公司目前主要供應半導體客戶的彰濱一廠,是早在20多年前,就在創辦人主導下買地建廠,要全力專攻電子業與半導體,當時為了這件投資,耗盡等同公司當時所有的資產。但因當時公司規模小、董事會成員單純,公司上下聽令前任董事長號令。

「那個年代,全公司都不懂什麼是半導體,但就買地蓋下去,說要做電子業、半導體, 」侯嘉生說,當時的上品,就用原本桃園廠的獲利,支撐新廠建廠,「幾乎是有1塊錢就投1塊錢!」

而要打入半導體供應鏈,不只技術、投資要到位,還要有足以讓客戶信賴的「知名度」與「信賴圈」。「他們以前多是進口日本、歐美的,1個台灣廠商,誰認識?但當他的特化供應商關東鑫林、僑力、長春⋯⋯都用你的設備時,就會想說,那,可以讓你試試看。」侯嘉生說。

這種衝法,逼著上品一路蛙跳式成長。為了滿足好不容易接來的單、回應客戶需求,他們也被逼著更加速的學習,研發、擴產速度更快,「研發人員占公司5%,在(鐵氟龍)同業中,我們在人力和金錢上的投入最多。」侯嘉生說。

他們的衝勁,甚至把日本競業都甩在後頭。「他們很快,日商(指日本鐵氟龍廠商)的擴產速度、回應客戶與市場需求,也都沒有辦法這麼快!」林建瑋說。

而近3年遇上美中貿易戰、全球對台灣半導體的需求擴增,也帶動產業鏈對鐵氟龍的需求。讓當年這間公司的超前部署,剛好趕上此波大爆發。「全世界都在搶晶片,也都在搶鐵氟龍啊,」1位不具名的資深投信經理形容,此時誰有足夠產能,就有比別人先1步的優勢。

如今公司規模已成長到620人,要再往上蛙跳式成長需要更多資源,一旦有差錯,代價也更大。「所以我們選擇在資本市場上累積更多資源,讓未來聘雇人才更有優勢,能更快前進海外,」侯嘉生解釋,另一方面,在「衝」的同時,也開始透過董事會制衡、平衡風險。

隨著台積電赴美日設廠,以及美國的半導體業建廠復興熱潮,這間公司想跟上此產業的下一波成長,就得有出海準備,這卻也是挑戰。因為大型桶槽的鐵氟龍內襯,非規格化產品,都需人工施作,自動化比例偏低。「未來人才管理、建廠、找人,都不容易,這是我們要努力的,」侯嘉生坦言。

企業決策往往講求理性的計算,但有時方向對了、信念俱足,或許,「闖」,將成為你與別人不一樣的關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文/管婺媛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