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許多台劇口碑很好,開播後觀眾卻不買單?他從1部爆紅韓劇找到答案,台灣進步空間還很大

2021-12-23 16:37

? 人氣

《國際橋牌社》相較於第一季的嘗試,第二季更貼近一些台灣人熟悉的偶像劇元素,但還是有紮實的政治血肉,不讓男女的情感糾葛埋沒於不切實際的談情說愛,愛情要掙扎的不只是麵包,而是整個大環境的生存理念,小人物的情感掙扎就在三個國家的各懷鬼胎裡鋪展開來。《國際橋牌社》第二季以個人熱血的理念,衝撞政治灰色地帶的運籌帷幄,引領觀眾理解若要達到民主真正的勝利,有些不怎麼光彩的手段,都只是一個必定的過程,這些要素讓正義有了更寫實的輪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際橋牌社》第二季對應到各種世代的情感,除了學運世代之外,更有經歷過台海危機的兵役世代、媒體從業人員等,每個世代的焦慮與回憶在這部戲裡有了共同的交集。政治劇的特色,就是彰顯所有曾經發生的與正在發生的,都是一個共同進行式,誰都不是真正能完全置身事外。一般大眾對於歷史冷感,是因為沒有一齣戲劇會覺得過去的事情與我相關。政治題材正是過去所有歷史所積累的結果,種族情緒的矛盾一直影響著年輕世代的生存方式,《國際橋牌社》系列顯現這片土地上存在著許多懸而未決的心結,政治角力不斷的影響著私人生命的型態。

懸疑韓劇《信號》用真實事件,大膽影射政府長期以來的弊病

信號。(圖/시그널 - Signal官網)
Netflix《信號》劇照。(圖/取自시그널 - Signal官網)

熱門的韓劇《信號》重新集結了許多真實發生的懸案,並以穿越劇這樣年輕人能接受的題材,來尖銳的批判韓國政府長期迂腐的階層弊病,那為什麼台灣的戲劇,不被容許針對台灣的政治生態進行猛烈的反省?就連英國的國家電視台BBC,都曾經拍攝過批判英國政府對抗恐怖主義政策的《內政保鑣》,那為什麼台灣的公廣組織無法容許台灣更大膽的嘗試?《國際橋牌社》系列算是國內敢接觸敏感政治題材的先河,雖然質感不能說是善盡善美,但勇於突破的企圖心也是值得嘉許了。

政治題材不一定艱澀的讓一般人無法下嚥,而是要端看切入點為何。三國歷史存在著複雜的勢力角力,但在電玩工業成熟的日本重新詮釋下,變成一個能烙印於年輕世代的共同回憶,歷史早就成為日本純熟的娛樂工業素材,不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日本自身的戰國時代也因為電玩的關係,行銷到了西方市場,電玩《對馬戰鬼》的熱銷更讓許多美國人對於日本的歷史產生興趣,製作人更被日本政府任命為觀光大使。

歷史並非都是生硬的資料,若找對切入點,它可以是很有生命力的未來。

作者介紹|老爹談影

用票根堆疊出自己的避風港, 用文字穿越心靈的峽谷; 在繪影的足跡裡為自己的孤寂尋找答案, 在大銀幕裡找尋找下一個流浪的理由。

日式手沖的耶加雪夫,是我人生的味道 播放演歌的居酒屋,是我靈魂的底蘊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台灣的歷史劇與政治劇產業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林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