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到19歲,你的生活只有課業跟社團?移居澳洲的她點出亞洲人少了「轉大人」這步驟

2018-04-16 06:20

? 人氣

六年前,我們全家搬抵澳洲不到兩個月,房舍家具都尚未完全安頓好之際,當時16歲就讀11年級的大女兒,就已經吵著要去申請職場見習。見習不到三天,工作單位就主動想要長期雇用她。同一年裡,14歲的小女兒在學期近尾聲時,有天下課就吵著要跟澳洲同學一起到附近社區的店家投遞履歷,大家結伴積極地去尋找打工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來,世界之大,差異甚多,不論是北歐或澳洲,這些西方先進國家青春期孩子們的在學生涯,並不是只有考試再考試、讀書再讀書,他們的日常生活除了學校課業、課外活動和各式社團之外,還有著相當不同卻多彩豐富、具職場實戰、很踏實社會化的學習與生活經歷。

如何兼顧職場與課業,如何在學習與工作間求取平衡,成了不少年輕孩子的另類成長模式,這或許時三刻間無法直接援引、套用在台灣中學生的孩子身上。但這些國家行之多年、家長和老師普遍鼓勵協助的青春教育思維,卻有機會讓我們看到,一個青春生命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多元歷練的可能性,以及孩子在自我平衡念書、考試與工作職場多重壓力下的潛能,使得學習與工作不是非得要做截然不同時段的分野,也不盡然要「嚴禁」兩者只能分階段進行。

在澳洲,孩子們在青春階段,就能很自然自在地去尋覓、體驗一份打工機會,實際接觸職場點滴,對青春期的成長而言,絕對是有助益的。青春階段能夠從事何種工作,其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像任何一個成年人一樣去維持這份工作,也就是能否準時到班、能否勝任、能否依照管理者的指令展現出執行能力等等。

(圖/photoAC)
孩子們在青春階段,實際接觸職場點滴、體驗一份打工機會,絕對是有助益的。(示意圖/photoAC

讓打工成為青春學習與成長的過程

2016年澳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5至19歲(未進入大學或技術學院之前)的中學生,有超過三成的比例受雇於正式的職場從事打工,而在二○一六年十二月份的暑假期間,更有近四成的15至19歲孩子在打工。以15歲的孩子來說,在一九六六年時,正式於職場打工的比例是一成(10%),但到了千禧年(2001年),反而成長到將近四成的人數。

澳洲各地不僅有青春時期從事工作的網站,還有各種形式的學生工作網,與學生家長和老師職員共同分享著孩子該如何平衡學業與工作,如何從日常工作中找到自信、獨立、友誼與技能,更分享如何能一邊工作又不影響學業、成績等等。澳洲各州政府的官網上,也詳載打工法規與說明各類型工作的時數與相關職場規範等等。

就連澳洲的大型銀行網站上,都有著「青少年找工作技巧」(Tips for teens lookingfor a job)的指導建議,不論你是想找週末的打工機會,還是只要尋找短暫的暑期工作,這些民間機構都分享了如何寫履歷、如何找第一份工作等基本技巧。

然後,這些銀行還會跟你說,恭喜你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建議你慎重開設一個銀行帳戶。接著就是教導你如何申請稅務帳號、如何看懂職場開立的打工薪資單等等。

將「打工」直接納入孩子們的青春學習與成長,是亞洲社會較罕見的文化現象,或甚至是亞洲父母們一時間較難以想見或接受的概念。許多亞洲國家的傳統觀念中,總以為只有窮苦孩子才“需要”去打工,過往的眾多經驗值所傳遞出來的印象,甚至新聞報章一再給人們的訊息看法,總把打工看作無奈、貧困、低下、可憐,只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

難怪職業的劃分在亞洲社會一直有著如此巨大的「貴」、「賤」分野與認知鴻溝,難怪父母們不願將孩子置放在各種勞苦辛勤的現實工作環境裡歷練,也難怪薪資的保障始終未能思考到運用零散時間打工的人們與青少年學生族群。

其實,青春生命除了只能被要求刻苦閉門讀書之外,還有生活前景與人生視野的培養,因而需要更多開闊、多元的職場與工作體驗。這雖是一種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成長責任,以及讓孩子順利從學生「轉大人」的生活與學習選項,但絕對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們透過實作去發掘學校課堂以外的世界,以及從工作之中發掘自我潛力的絕佳機會。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將「打工」直接納入孩子們的青春學習與成長,是亞洲社會較罕見的文化現象。(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Q:打工和近年來西方國家盛行的Gap Year有何差別?

「Gap Year」(空檔年)與打工的最大差別,就在於空檔年是一時的選項,它是在高中畢業升大學前,或大學畢業前後的工作就業之前,所運用的一次為期一至兩年不等的空檔機會。這段期間,年輕人可以自行決定去旅行、當義工、工作或思考未來,讓這段時間成為一個「緩衝期」來接觸不同事物或看世界的機會。因此,它和學業期之間的學習生活是截然分離的,但打工則是和念書同步進行。就時間點來說,打工是一項就學期間的長期選擇,可以從15歲一路打工到研究所或甚至畢業之後;而「空檔年」則主要是以離開學校休息一整個學年為主。

我曾在澳洲報章的旅遊版,也看到了鼓勵中年人找一段空檔年,建議可以放下手邊工作休息一陣,或者就去旅行,給自己一段真正的空檔。

在澳洲,15至19歲(未升大學之前)的中學生打工人數,遠勝於高中畢業後選擇「空檔年」的人數。澳洲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約有近四成的中學生去打工,而大概一成五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會選擇「空檔年」。因此所謂的空檔,不是一種跟著他人盲目去做的流行、一窩蜂式決定,而是依照個人自身的需求所訂出來的休息與轉換時期。

(圖/photoAC)
在澳洲,15至19歲的中學生打工人數,遠勝於高中畢業後選擇「空檔年」的人數。(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以下是澳洲維多利亞州政府官網上所講述「我為何需要空檔年?」:

1、你並未進入原先想要就讀的科系,希望年底能重新申請不同的學門。
2、你想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段緩衝與休息。
3、你想要獲得更多的技術與經驗,來幫助你往後想要申請就讀的課程。
4、你想要在進入大學或技術學院(TAFE)之前賺取一筆資金;

所以打工與空檔年看似相近,卻有著概念上的不同,國內對於空檔年的認識與報導較多,對於青春期學生打工的構想與經驗則相對較陌生。

作者│陳之華

旅居澳洲六年,亦曾住過芬蘭、美國、奈及利亞、英國等國十餘年,20歲開始自助旅行,行旅足跡遍歷四十多國。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曾任職於外商設計公司、美商廣告公司,亦曾於台灣擔任文理教室英文部策劃及講師,也曾於美國開設過個人工作室,以及西非洲卡拉巴大學藝術系講師、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婦女會理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亦關注社會與人文藝術的發展、跨文化趨勢、親職教養、國際教育觀察與研究等等。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天下文化)、《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著作榮登台灣各大書店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的年度 Top 暢銷書籍、當月選書,以及多處地方縣市政府、文化局及教育單位之優質與年度推薦好書,多本著作已分別出版簡體文版、韓文版、新馬華文版。

本文經授權轉自遠流出版《預習世代:無懼未來的青春教養故事》(原標題: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不只有課業與社團)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