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音樂學》在幸福與不幸福的路上

2018-03-17 05:5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成長的失落是亙古不墜的主題

而這兩部講述成長(coming of age)的作品,或可歸類於教養小說(Bildungsroman)文類傳統之子嗣,其敘事激發了自古而今源源不絕的藝術創作。

然而,雖然成長的失落是亙古不墜的主題,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則仍會有大不相同的課題需要處理,而毫無疑問的,這兩齣作品都是非常「台灣」的。它們儘管形式大相徑庭、媒介亦頗為相異,一部是調性輕快溫柔而悵然的動畫,充滿對改變的寬容;一齣則是充滿狂放生命力,故在青春失落後沉重非常的音樂劇場。兩者透過精緻的鋪排與敘事,創造了觸動在地集體記憶的機關,且表現手法上也都擁有許多幽微而高明之處(音樂亦然)。

在《春醒》中,不若一般音樂劇裡,音樂必須同時承載著劇情的功能,其中歌唱與演奏的段落,多是人物在情境下的意識表現,而音樂與非音樂的橋段間不僅並不衝突,更有著互相襯托的功能,故謂之「音樂劇場」。

在《幸福路上》,小琪與其他角色的奇想時常穿梭於主敘事中,而這些段落便須以鮮明的配樂來烘托,在虛與實之間、期望與不得期望之間、乃至現在與過去之間,流暢的場景配樂與轉折,便使得成長一路上的複雜滋味,披上了一層節奏輕盈的膠囊殼。

我們就是吃這味長大的吧

近幾年來,不乏有人唱著台灣文化產業走入窮途的調子。與一些同樣人口的產業先進國家相比,此地環境確實未臻繁茂,過去幾個世代方才享受的先進紅利亦看似殆竭。不過,從最近這兩部作品、乃至過去散布於台灣創作史(儘管未必都能延續)的無數作品中,反倒讓我看到一些鄰近東亞國家作品亦未能細緻處理的,面對挫折與失落、散乎空氣中的涵養質地,或許我們就是吃這味長大的吧。

若說同是面對“Coming of age”的主旋律,「青春期」又或是「轉變」這樣一個「坎」,絕對是個值得思索我們與它關係為何的事物。

面對這個「坎」,《春醒》著重講述的是一種純粹性的幻滅;而《幸福路上》則是講述在倖存之後(小琪的小學男同學,不就是「青春之鬼」嗎?),對於改變的寬容與一種做為人生勳章的豁達。我們如何看待轉變中的時代與台灣創作的發展?答案也許就存在這些作品中。

*作者為音樂工作者,同時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主任一職。原刊於1619期《新新聞》,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