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音樂學》在幸福與不幸福的路上

2018-03-17 05:50

? 人氣

在蔡依林獻唱的《幸福路上》MV最後,附上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取自YouTube)

在蔡依林獻唱的《幸福路上》MV最後,附上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取自YouTube)

《幸福路上》與《春醒》,或可歸類於教養小說文類傳統之子嗣,雖然成長的失落是亙古不墜的主題,不同的時代、背景則仍會有大不相同的課題需要處理,而毫無疑問的,這兩齣作品都是非常「台灣」的。

甫自東京池袋傳來消息,動畫導演宋新穎的《幸福路上》由來自五十八國的七三一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東京動畫大獎,令許多業內外人士都感到振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令我稍感可惜的,是未能在市面上找到其配樂原聲帶,使得作曲家溫子捷在片中的配樂,僅能留在觀影後短暫的回憶中。

蔡依林獻聲幸福路上成亮點

不過,網路上釋出了同名主題曲、亦是片尾曲,雖說這是首質地溫暖、也不乏亮點的小品,但我個人認為,這首歌曲最成功的地方,其實在於演唱者的身分本身──即為其獻聲的蔡依林。同桂綸鎂為主角所演出的配音,兩者在聲線上交織出一個世代女性的表情與特質,堪稱相互輝映。

曲中的緩慢吉他琶音、高中低音弦樂旋律,無不呈現著釋然的溫度。最後則以一段尾奏嵌入了(亦在劇中後段出現,由小琪父母唱出)鳳飛飛所演唱的〈祝你幸福〉:「送你一份愛的禮物/我祝你幸福/不論你在何時/或是在何處/莫忘了我的祝福」。然而,做為一部成長電影,更重要的訊息可能存在於未被唱出來的後半段:「人生的旅途有甘有苦/要有堅強意志/發揮你的智慧/留下你的汗珠/創造你的幸福……」

製作團隊又或是蔡依林本人,顯然皆深諳由她來擔綱演唱者對於此片的重要寓意,是故在音樂錄影帶的片尾,神來一筆地加入了她幼年時的相片。

近期亦同樣講述成長過程的本土創作作品,則有再拒劇團的音樂劇/場《春醒》(Frühlings Erwachen)。原作德國劇作家韋德金(Frank Wedekind)於十九世紀末寫就的《春醒》,在一百餘年後被改為音樂劇,二〇〇六年於百老匯開演。

在這個版本中,儘管背景仍如同初始設定於威廉二世帝國末期,作曲家謝克(Duncan Sheik)大膽使用了許多另類搖滾、民謠搖滾等在搖滾音樂中相對少見的元素,亦因此劇獲得包括葛萊美獎的許多獎項。

再拒劇團這次於台灣改編的版本,不僅劇本有更大幅度的改寫,音樂亦由蔣韜、黃思農重新創作(而令人欣喜的是,亦發行了原聲帶予觀眾收藏),從其所使用的音樂元素中,我們幾可聽到二〇〇五年至今的台灣獨立音樂舞台上的大致面貌,大大增加了其劇作在地化的體質。暫且不論整體製作的難度,單就音樂表現而言,整劇的音樂乃至音響效果都相當具有水準。

而在終曲〈在活著的時候〉開頭,仿若電台司令“Fitter Happier”的蒼白獨白:「首先/要把自己洗乾淨/盡量吃點東西/想辦法睡著/想辦法起床/吃一點青菜水果有機食品/早一點睡/十二點十一點十點當一個讓肝休息的晨型人……」而後穿插入R&B節奏、吉他音牆與多聲部交叉逐層堆疊,使得此劇有了遠比百老匯版本更令人不寒而慄、也極具在地共鳴與張力的尾聲。

成長的失落是亙古不墜的主題

而這兩部講述成長(coming of age)的作品,或可歸類於教養小說(Bildungsroman)文類傳統之子嗣,其敘事激發了自古而今源源不絕的藝術創作。

然而,雖然成長的失落是亙古不墜的主題,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則仍會有大不相同的課題需要處理,而毫無疑問的,這兩齣作品都是非常「台灣」的。它們儘管形式大相徑庭、媒介亦頗為相異,一部是調性輕快溫柔而悵然的動畫,充滿對改變的寬容;一齣則是充滿狂放生命力,故在青春失落後沉重非常的音樂劇場。兩者透過精緻的鋪排與敘事,創造了觸動在地集體記憶的機關,且表現手法上也都擁有許多幽微而高明之處(音樂亦然)。

在《春醒》中,不若一般音樂劇裡,音樂必須同時承載著劇情的功能,其中歌唱與演奏的段落,多是人物在情境下的意識表現,而音樂與非音樂的橋段間不僅並不衝突,更有著互相襯托的功能,故謂之「音樂劇場」。

在《幸福路上》,小琪與其他角色的奇想時常穿梭於主敘事中,而這些段落便須以鮮明的配樂來烘托,在虛與實之間、期望與不得期望之間、乃至現在與過去之間,流暢的場景配樂與轉折,便使得成長一路上的複雜滋味,披上了一層節奏輕盈的膠囊殼。

我們就是吃這味長大的吧

近幾年來,不乏有人唱著台灣文化產業走入窮途的調子。與一些同樣人口的產業先進國家相比,此地環境確實未臻繁茂,過去幾個世代方才享受的先進紅利亦看似殆竭。不過,從最近這兩部作品、乃至過去散布於台灣創作史(儘管未必都能延續)的無數作品中,反倒讓我看到一些鄰近東亞國家作品亦未能細緻處理的,面對挫折與失落、散乎空氣中的涵養質地,或許我們就是吃這味長大的吧。

若說同是面對“Coming of age”的主旋律,「青春期」又或是「轉變」這樣一個「坎」,絕對是個值得思索我們與它關係為何的事物。

面對這個「坎」,《春醒》著重講述的是一種純粹性的幻滅;而《幸福路上》則是講述在倖存之後(小琪的小學男同學,不就是「青春之鬼」嗎?),對於改變的寬容與一種做為人生勳章的豁達。我們如何看待轉變中的時代與台灣創作的發展?答案也許就存在這些作品中。

*作者為音樂工作者,同時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主任一職。原刊於1619期《新新聞》,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