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真的越改越爛嗎?熱血教師提6大教育「改造計畫」,讓學生不用再死讀書、拚升學

2018-03-17 07:00

? 人氣

面對一群連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出來的大孩子,花蓮玉東國中教師王嘉納利用專長開了「木工專班」,看見孩子動手做時的眼神發亮,每年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畢業展佳評如潮,甚至賣出9成作品,幫助他們找回在學科課業挫折中失去的自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立委蘇巧慧發起的「超越達人公益計畫」,則要幫助12~18歲的孩子提早找到「自己的路」,也許是畫家、演員、調飲師、美容美髮師,每個孩子都應該有自我探索、追尋夢想的機會。

3.教室之外也能學習

走向自然、走進社區,讓學習連結真實的生活情境,培養孩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素養能力。

「上課不一定要用到教科書,生活中就有很多學習素材」新北市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團專任輔導員陳振威指出,緊鄰中和自強國小的饅頭山,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特殊的文史發展,透過主題課程設計,能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理解各領域的知識。

「社區不好,學校自然不會好,」雲林華南國小校長、樟湖生態國中小代理校長陳清圳提出無界學習計畫,將課程從教室延伸至社區。例如,結合當地的咖啡產業與生態環境,有計畫的帶學生參觀咖啡園、訪談咖啡農、烘焙咖啡豆和煮咖啡,也幫咖啡小農做品牌行銷,以及義賣咖啡來籌措社區醫療中心的經費。

「有行動力,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主力,」陳清圳帶學生挑戰攀登百岳、單車壯遊等高峰課程,今年規劃到玉山國家公園,進行一週左右的科學研究。他認為跨學科的知識不難,真正的挑戰是找出問題解決模式,包括如何在當地洗衣、煮飯、進行研究調查,以及遇到山羌、水鹿出現,或黃鼠狼吃東西等狀況的因應。

4.科技打破學習藩籬

適當運用科技工具,可以讓學習不再只限於教室中、只鎖在一本教科書,頓時海闊天空。因此,學習使用科技工具,以及學習使用科技工具學習,也是未來新課題。

例如,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平台,小校聯盟計畫藉由直播的遠距教學方式,串聯小校小班,變成一個共學大班,讓學生跨校共同上課,一起比賽、討論、測驗與評量。這個計畫甚至在全球60國、1000個提案中,勇奪芬蘭的全球教育創新100,凸顯科技不僅是輔助學習的工具,更能徹底打破學習的籓籬。

5.培養人文素養

面對人工智慧的崛起,擔心機器人搶走未來的飯碗,未來教育應加強培養人文素養,包含設計思考、美感、情緒教育等等。

「人類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工智慧,它將取代絕大部分藍領及部分白領的工作,」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指出,在新的世界裡,重複性的工作幾乎完全由機器取代,但人工智慧是沒有感性的,「人對文字、音樂、藝術的感受力,才是比機器占優勢的地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