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真有聰明藥!突破人體極限每天工作19小時不會累的秘密

2015-02-02 23:39

? 人氣

《露西》劇照(取自網路)

《露西》劇照(取自網路)

矽谷創業家艾斯普(Dave Asprey)每天早上都吃下大把藥丸,「每顆都有不同的效果,」他解釋,「一顆增進記憶力,另一個增強專注力。一顆改善視力,另一顆可帶來更多活力。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你發揮最大的潛力。」在適當搭配下,這些藥可以突破人體限制,讓人一天連寫19個小時的程式,連續寫上一周、一個月或甚至一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腦真實潛力超乎想像,一般人只用了10%?即使這可能不是真的,近年上映的《藥命效應》(Limitless)與《露西》(Lucy)刻劃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藥物形象。通常,非醫療需求的習慣性用藥被視為一種自我管理失調的行為,具有負面意涵。但《藥命效應》中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借助藥物,4天寫完一本小說,輕鬆學會異國語言。《露西》中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也在發揮100%的腦力後成功化身一顆隨身碟。

一種可以提升記憶與專注力、增進工作績效,甚至激發出更高潛力的「聰明藥丸」聽起來很棒,現實中也已經出現類似的藥品,且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使用者。但這並不是毫無風險的,除了生理上的副作用,觀察人士也質疑,這種極限型的工作文化,可能成為未來的職場新常態嗎?

「人類不會被動地等上數百萬年,等待進化過程給我們一顆更好的大腦。」-羅馬尼亞心理學家及化學家科爾內留(Corneliu E. Giurgea)

科爾內留於1972年結合希臘文的「心智」與「轉變」,創出「促智藥」(nootropics)這個詞。他對這種藥物的描述包括增強學習與記憶力、保護大腦免於傷害、且幾乎沒有副作用。科爾內留也是皮拉西塔(piracetam)的發明人,這是一種透過增加氧氣與葡萄糖利用、活化腦血管而加強認知能力的藥物。

目前流行的「促智藥」大多原為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藥品。像是治療嗜睡症的普衛醒(modafinil)、治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常見的安非他命緩釋劑(adderall)與利他能(ritalin)。諸如軍事、急救人員使用這類中樞神經興奮劑維持長期工作表現的傳聞行之有年,但大多未經紀錄的私下行為,對於這類藥物的真實使用情形所知有限。

健康者使用藥品提升表現 用藥趨勢上揚

但已有不少研究員注意到並開始研究這樣的現象:健康者使用一些治療嗜睡或失智的藥品,以提升認知與記憶能力,延長專注時間。這種情形在一些要求高效能的高度競爭環境尤其常見,例如矽谷創業家、名校學生,以及他們的老師。

《自然》(Nature)期刊於2008年非正式地調查來自60個國家的1400名讀者,其中1/5的受訪者承認使用藥物增加記憶與專注力,使用比例最高者為18-25歲族群。這個趨勢看似持續成長。在美國,20-29歲病患獲得的ADHD處方藥每月分量於2007-2011年間,從560萬爬升到1千400萬。

在美國耶魯大學,這種藥並不難以取得;哪些醫生願意開出處方似乎是眾所皆知之事。一名耶魯的匿名男學生表示,「醫生問我,『你有專注困難嗎?』我說,是的。大概就是這樣。」這張處方箋可讓他領到每日40毫克的安非他命緩釋劑,每3個月領一次藥。

就算沒有處方,在校園入手也非難事。在考試期間,價格約是每毫克1美元。這違反耶魯校規,但在公開紀錄中,從未有耶魯學生因非醫療用途使用這類藥物而被處罰。為耶魯日報撰寫相關主題的史騰(Eric Stern)相信校方默認這樣的行為,「這讓最差的學生提升表現,也讓耶魯的學生看來更聰明、效率與表現更好。」

提升活力 不算作弊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桑德柏格(Anders Sandberg)教授也承認,他自2007年起使用普衛醒來提升工作表現。他表示,大部分的人認為普衛醒是藥物,咖啡是食物,但這主要是文化認知上的差別。對他來說,這兩者的作用很類似。

桑德柏格也解釋,「變聰明」不是一種很明顯的現象,通常人們會發現的是自己的活力增加了。他個人也覺得使用普衛醒無法帶來非常顯著的差異,但他處理事務的能量變多,因此可以完成的事也增加了。

對於使用促智藥算不算是「作弊」行為,桑德柏格的回應是,在學術領域中,作弊指的是偽造研究結果、或剽竊他人成果,與研究者是否用藥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或許會出現在考試時,有些學生吃了藥但另一些人沒有。但目前學校也並未禁止學生喝咖啡,或是戴耳塞避免分心。

長期效果未知 或影響工作文化

目前,學界不清楚這類中樞神經興奮劑是否會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果。但可能會引發頭痛、失眠與噁心的副作用。歐洲藥物管理局(EMA)於2010年曾建議普衛醒只應用於嗜睡症患者,不建議因輪班工作而產生睡眠失調者服用。EMA也指出,部分服藥者產生高血壓與心律不整的情況,不建議健康者為了提升認知表現而用藥。

除了生理上可能的負面效果,使用促智藥也帶來道德上的議題。這可能會在今日永不關機的數位網路工作環境中,進一步鼓勵極端的工作習慣。目前看來,企業不太可能公開鼓勵員工服用這類藥物,但某些野心強烈的工作人士可能基於榮譽與自我進步等原因,自願服用藥物,提升工作環境對員工的期望。

美國創業家、「防彈」(Bulletproof)公司總裁艾斯普以測試人體潛能知名,「我試著減緩老化,並獲得最高的能量。」他承認這使他對某些食物產生過去沒有的過敏反應,但他過去也會對食物過敏,只是現在對不同食物過敏,他相信這樣的風險是相對很低的。艾斯普說,「如果未來我發現還有其他副作用,這會值得嗎?是的,這是值得的。現在我每天的生活品質都比10年前好上許多,而這是無價的。」

另一名創業暨投資者費瑞斯(Tim Ferris)亦表示自己用過「每一種你能想像的藥種......這可是個很長的名單。」費瑞斯表示,就像一名奧運選手願意做任何事取得金牌,包括縮短5年的壽命。他指著自己的腦部說,「決定幾百萬或幾十億元的獲利,差別全在這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